回顾2012年,欧债危机的蔓延让全球经济蒙受阴霾。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直接导致了出口减少,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2013年,欧债危机恐怕无法得到根本性的好转,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还将继续。不过,这种影响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并非全无好处。首先欧债危机使得欧洲资产价格降低,为国内企业创造了投资机会,不少中国企业到国外购买房地产、进行海外并购,对于有着高储蓄率的中国经济来讲是有利的。另一方面,中国的外汇储备过多,减少出口、增加进口能够促进外汇收支平衡,同时也对缓解通货膨胀有好处。
值得注意的是,减少出口对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宏观平衡是不利的。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首先在于需求不足,其原因涉及很多方面,如收入分配问题、居民消费水平过低问题等。虽然政府提倡要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模式在短时间内无法确立。其次,依靠大规模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被证明是不可取的。因此,如果明年出口数量依旧减少,那么GDP增长保持在8%以上恐怕会有困难。
虽然2012年政府将GDP增长目标降为7.5%,但“保8”依然是今后经济增长的潜在目标。GDP的增长关系重大,过去30年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此。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GDP增长率下降。随着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逐渐消失,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已不复以前迅猛。从2007年开始,中国的GDP增长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要从根本上解决新一轮经济增长问题,归根结底是要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所谓合理的资源配置,即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举例来说,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可以进城了。相比于从前依靠土地获得的低产出,进城务工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让他们发挥自己最大的长处,大幅提高了生产率,这便是人尽其才。相应的,改革开放以前,资本的使用是由政府计划委员会进行配置。如今资本的使用有了更多的渠道,例如私人资本可以创业,资本的使用效率提高了,便是物尽其用。
改善资源配置的方法在于自由交换,每一次交换都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相应的,不自由的配置则会引发错误,因此有必要取消对于资源配置的种种限制。当然,有一些限制是必要的,因为资源配置会产生外部性,所以这种配制往往需要由政府管理。
目前中国在消费品方面的交换基本上是自由的,老百姓口袋里的钱可以任意购买商品。所以说,在消费方面改善资源配置的潜力已经被充分挖掘。然而中国在投资领域的资源配置依然有优化空间,目前投资的GDP占比为49%,如此大比例的资金若不能合理使用,将使得我国GDP增长受到很大影响。总而言之,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始终要依靠市场手段,即自由选择、平等竞争,依靠市场手段调节资源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体现在社会各行各业。
以金融业为例,通过利率市场化,能够使中国经济有巨大的增长空间。金融业并不生产、劳动,无论是银行、证券,还是保险、信托,它们的任务是进行资金的优化配置。中国的金融业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整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可以说是做得相当好的,这其中不可或缺的是金融业发挥的作用。当然,我们也要承认,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浪费现象,这是由于金融业缺乏竞争,并不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市场,所以资金的配制并不是最优的。中国金融业利率存在差异,利率本该由市场决定,不应该有过高或者过低的利率,然而这种现象又的确在中国存在。
我国资金配置的潜力非常大。据统计,中国目前有40万亿元的储蓄存款,这还仅仅是居民的个人储蓄存款,不包括企业、机关的单位存款。40万亿元意味什么?如果这笔资金的使用效率每提高1%,就将增加4000亿元流动资金。2011年中国的GDP是47万亿元,如果我们能够把储蓄存款的使用效率提高3个百分点,GDP就能增加2个百分点。再看国内目前的贷款利息,银行的贷款利息为7%,但在民间借贷市场,利息一般为36%。同样是贷款利息却相差了五六倍。将这两部分信贷资金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便有利于推动利率市场化。所以说,对资金利息的优化配制能够使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也能带来GDP的巨大增长空间。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同样的道理,“新四化”归根结底也可以理解为一句话,即市场化。要以市场手段调节工业化和城镇化,这意味着企业要有自由投资、公平竞争的条件,而政府需要为其创造条件。
当前,民营企业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竞争的现象。要激发民间的活力,最重要的是自由和平等,换句话说要取消特权。人作为劳动主体,有其自己的积极性,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工作、生产和消费。在这样一种自然的安排下,民间的积极性就会发挥出来,不会被压抑。释放民间力量的首要条件,是确保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处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在法律上要一视同仁,并且要确立淘汰机制,企业发展得不好就要被淘汰。在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上,新、旧“36条”的提出都是为了打破对民营企业的不公平对待。无论是人权问题、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道理都一样,大家都要遵守法律。只有在公平竞争的条件下,民营企业才会发挥积极性。
激发企业生产积极性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最终要落实到企业转型上。2012年以来,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制造业企业出现了向东南亚转移的现象。这是市场变化造成的结果,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一次好的发展机遇。制造业企业要把握住这次机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高,是因为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水平高,中国企业也要提高生产效率,从过去依靠劳动力赚钱,转变为依靠先进技术和好的管理模式赚钱。
企业的优势在于把握时机,寻找赚钱机遇。2012年,中国经济整体形势处于下降通道,很多分析认为,明年中国经济将会触底反弹,但我对此仍然持谨慎态度。经济增长的根源在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经济增长空间始终有限。因此在我看来,中国经济硬着陆风险始终没有完全消除。乐观的是,2013年中央将出台比较有效的改革政策,例如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依靠这两方面措施,我相信能够拉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