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快速扩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投资冲动,商业银行资产不良率上升,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全面上升等现象,都表明国内金融体系的风险正逐渐冲向前台。我们不能不保持高度警惕,尤其要紧紧盯住美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态势,随时准备好应对措施。
步入新年,各方对内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有诸多估计和评说。相对而言,对国内金融体系风险及其隐患似乎较少分析。笔者认为,当下无论是中国影子银行快速扩张,还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投资冲动,商业银行资产不良率上升、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全面上升等现象,都表明国内金融体系的风险正在逐渐冲向前台。
比如说,虽然对国内影子银行的规模如何界定尚无定论,但中国式影子银行正在野蛮生长已是现实,许多研究都表明其资产总额达到了30万亿以上。影子银行规模的大小,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两个数据。一个是从央行最近公布的融资数据,2012年银行贷款增加8.2万亿(为历史第二纪录),社会融资总额达15.7万亿(历史最高)。看历史数据,中国的银行贷款占社会总融资的比重由2002年92%以上下降到了不足52%;二是国内信托资产由2007年不到1万亿上升到了如今的7万亿,规模仅次于银行资产。更有甚者,面对国内影子银行的风险,去年8月监管部门紧急叫停了银信合作。但不到半年,银证合作又进入高潮。2011年底券商管理的理财资产不足3000亿,但到2012年就上升到近万亿元了。
更让人忧心的是,目前绝大多数国人对“影子银行”理解,还仅是把影子银行看成银行之外非银行金融体系的不同行为,它们把银行贷款转化为各种信用产品,通过这些信用产品获得信贷资金或对信贷无限扩张,便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各种信用产品中的信贷关系。这种信贷关系看上去很像传统银行的运行,但这些影子银行仅是行使传统银行的功能而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机构。而国际上一般所理解的“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从事类似于传统银行业务的非银行机构。如欧美国家以证券化方式引发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行为。而在中国,由于金融市场还不成熟、欠规范,影子银行不仅包括上述所指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还包括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各类私募基金、民间金融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理财等表外业务。
但在实际上,影子银行的实质是银行体系之外信用杠杆化及期限转换的金融中介活动。如果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影子银行的范围还应包括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非银行信用行为;金融体系内部的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非银行信用行为;银行内部的非银行活动行为(即所谓表外业务)。如果把影子银行范围界定延伸到此,那么国内影子银行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就是巨大的。
之所以中国影子银行及金融体系的其他隐藏风险非常之高,最大的问题在于以政府主导的经济当事人,每一方都希望通过过度信用扩张来达到其目的。比如,地方政府希望通过信用过度扩张来化解民生及经济问题(比如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化解金融危机、来增加社会就业等);投资者及企业希望信用过度扩张来增加利润及获得最大利益;个人希望利用金融杠杆让自身财富增长更快等。再加上,一般投资者的贪婪本性;绝大多数人对金融知识、金融产品不理解、不熟悉;金融投资成本与收益分析的未来性;金融监管制度不完全性等,这就必然使得市场各方的当事人都在千方百计地过度利用现有的金融体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投资冲动、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等都与此有关。
对于国内监管者及金融机构来说,对当前中国金融市场风险评估往往是建立在以下两个前提基础上,即住房价格只是易涨难跌,人民币仍然处于升值空间及欧美国家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得以持续。问题是,这两个前提都存在莫大的不确定性。
可以说,地方政府之所以敢绕道银行表外即影子银行继续大规模高成本地融资,并以城投债、信托等理财产品形式融资,不仅在于这些产品有政府的隐性担保,有地方政府提升业绩的推力,而且更在借贷双方都预期住房价格上涨而推高土地价格,使得土地出让金的收益增长。还有,尽管当前银行体系对房地产业的贷款占比只有20%左右,但是国内银行体系60万亿贷款与住房按揭、住房抵押及土地抵押等相关的贷款占比在60%以上。只要房价不下跌,当前国内金融体系的风险(无论是正规金融还是非正规金融)就不会轻易显示出来,监管部门就可用历史及当前数据来表明国内金融体系的风险在可控的范围内。但是,只要国内楼价下跌,金融市场潜在风险就会瞬间暴露出来。
还有,人民币的升值趋势就不会逆转吗?这当然要看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得看欧美国家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什么时候结束。早些时候美联储就有委员主张尽早退出QE3。如果欧美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结束,国际市场汇率价格就会出现较大调整,人民币升值也可能在这个调整过程中逆转。一旦人民币贬值,将会带来企业外债的融资成本突然上升、房地产泡沫破灭、大量外资流出、国内资产价格全面下行等连锁反应。1994年在墨西哥和1997年在泰国发生的危机就是最好的案例。还应该提出的是,当前国内金融监管对金融风险可控的结论,依据有不少是各银行及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数据。不能不说,这些数据的真实性并非无懈可击,假如这些数据是打了埋伏的,那么国内金融体系所面临的风险可能还会更高。
任何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都是不可预测的。危机的发生往往是一连串潜在风险累积的结果。因此,我们对目前国内的金融体系所隐含的风险,不能不保持高度警惕,尤其要紧紧盯住那两个假定条件可能的变化,随时准备好应对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