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治理空气污染的努力,正受到来自无序扩张的国企和地方利益集团的严峻挑战,这令新一届领导层面临考验。
煤电厂向来是中国大范围污染的主要来源,越来越多迹象表明减少煤电排放的计划已奏效。但这种成效在某种程度上正受到工业产出激增的破坏,如钢铁生产和车辆数量剧增但燃油标准偏低等。专家称,针对特定污染物的排放限制并不足以遏制空气质量问题,“电厂减排的潜力已很小。若政府不关注工业和其他污染源,排放总量将持续增长。
长期看,减排将需要对工业设施和炼油设备进行成本高昂的更新,但此类措施受到双重阻力:无法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的国企、依赖工业产值创收的地方政府。中国最大的两家石油炼化企业都在为自己的环保记录辩护。对北京改革的任何努力而言,驾驭大大小小的国企将是挑战。在与民企竞争资金和资源的同时,国企还是与领导层保持关系的大型用人单位,经常发挥实现北京政策目标的功能,并因此被赋予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中国的污染问题十分复杂,并已扩散至整个经济。2005至2010年,随着更清洁技术的使用,煤电厂的PM2.5排放量下降21%,而来自钢铁生产的排放量却上升39%。随着政府斥巨资兴建基础设施,其钢铁产量一直稳步增长。与电厂不同,钢铁产业更分散且更难以控制,尤其是地方政府依赖规模更小、通常污染更严重的钢厂。2012年前9个月,中国大型钢铁企业因价格下跌减产2%,小钢厂却增产近20%。
就在北京竭力抑制钢铁行业排放之际,中国成了最大新车市场。专家表示,自实施更严格空气标准以来,严控燃油标准的压力逐渐加大。但在财政部门解决更高生产成本之前,炼油企业不可能生产更清洁燃料,现有标准执行也乏善可陈。对环保部门而言,要使拥有强大政治影响力的炼油企业做出让步无疑是个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