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央行行长周小川等在记者会上,就中国金融及货币问题作出较全面和详细的讲述,涉及了宏观调控的取向和维持经济稳定等基本政策目标,令人可对有关形势及应对策略有更多的了解。
央行的最基本功能是进行货币调控,使能作为总体宏调的一个有效环节。最近由于外资回流和二月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的显著反弹,令各方对中国货币调控会否收紧更为关注,股市亦做出了较大反应。周小川指出中国货币政策要兼顾通胀、增长、就业及国际收支平衡等多个目标,但其中控制通胀是最为强调者。为此目前施行的稳健货币政策,具体来说是中性政策,而今年的一成三广义货币增长指标,比去年的已稍紧了点。
在目前情况下,中国采用中性货币政策确是比较稳妥和合理的策略。一是经济增长正稳步回暖,而外资热钱有回流入中国之势,故不宜转采宽松政策,但又不必轻率转向收紧。头两个月中国经济有些意料之外的波动,如工业增长跌回一成之下而偏低,CPI反弹至逾百分三,出口多增而入口却少增等,传递了较不协调的讯息,令如何做出宏调应对也较难把握。实际上这情况乃受季节性、局部性的短期因素影响所致,暂不宜解读为新的经济趋势浮现,因此对宏调包括货币政策亦不宜急于调校,而可以不变应万变,故维持中性货币政策乃恰当之举。此外,今年广义货币(M2)增长目标,比去年的下调一个百分点到一成三,亦不能算是收紧,因这基本符合当前及预计中的今年宏观经济状况,与去年初通胀较高时的情况有别。
近期国际上还比较关注中国的M2对GDP比例偏高现象,对此周小川有很精彩的解释。他认为应从基本效果及具体国情来审视问题,指出通胀与M2比例的水平间无必然关系,中国的通胀一直控制得不错,而日本M2比例较中国的为高,却反有通缩之弊。此外,中国的储蓄率及信贷融资比重较高,也是造成M2比例偏高的原因。这些论点对如何恰当理解中国的M2比例甚有帮助,可减低由此引发的疑虑。另一方面,却也不容忽视M2比例近年急升(由一之下直逼二)所引起的风险:问题在于M2比例水平的变化,而不在其绝对水平。对此今后央行宜多加注意,特别要防止再发生几年前的“天量”贷款现象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