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两圈”考察的误区及对策解析 |
2009-06-16 14:46:3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gosense 阅读次数:1618
|
|
开展领导干部社交圈、生活圈(以下简称“两圈”)考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干部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摆在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由于种种原因,领导干部“两圈”考察工作中存在不少误区和问题,有必要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两圈”考察工作中存在的误区
目前,全国许多地方正在探索推行对领导干部“两圈”的考察,但总体来看,考察工作说得多,做得少;理论探讨的多,实际运用的少;原则性概述的多,有针对性的操作方法少,直接影响了考察工作的普及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来说存在以下误区:
一是“冲突论”。认为“两圈”考察与法律上保护的人身自由权和个人隐私权有冲突,政策不好把握,存在怕“违法越位”的想法。其实,领导干部作为“公共权力承担者”,即代表国家和政府掌握和行使公共权力的人,由于其特殊身份、特殊地位,决定了对领导干部的约束和限制要超过一般的人。世界各国的法律都有规定,“公共权利人”为了履行职责,有时就不得不放弃某些权利。对于国家公务人员,因职业上的需要,在其言论自由、行为自由、社会活动以及社会兼职等方面,也要受到限制。各国法律对于政府官员、领导干部等公众人物,所给予保护的隐私权范围非常狭窄,其违背公众道德、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绝对不会被当作什么隐私来保护。所以对领导干部“两圈”进行考察,有可靠的法律依据。
二是“多余论”。认为以往对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的考察,已经有一套成型的程序方法,现在又增加社交圈、生活圈的考察内容,加大了成本,加重了负担,实属多余。“德、能、勤、绩、廉”是领导干部考察工作有机联系而又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每一个领导干部既有工作圈,也有社交圈和生活圈。“工作圈”着重反映的是领导干部的“才与能、勤与绩”,生活圈和社交圈着重反映的是领导干部的“德”与“廉”。现在之所以考察领导干部“两圈”,决不是新添或额外增加进去的考察内容,它们一直以来就包含在领导干部考察工作的具体内容之中,只是以前由于领导干部“两圈”比较单纯,考察工作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与关注。现在,随着领导干部业余生活日益丰富,在“两圈”的活动趋于多样化,加上近年来“两圈”出问题的领导干部越来越多,导致其考察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越来越明显。
三是“无为论”。由于领导干部“两圈”存在隐秘性、多样性、关联性、动态性等特点,“两圈”考察与工作圈考察相比涉及面更大、时空范围更广,组织工作更为繁杂;加之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两圈”考察评价标准体系还未建立,政策法规依据还不完善,良好的舆论环境还未形成,“两圈”考察难点很多。因此,有些组织人事部门存在无所作为的畏难情绪,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四是“越位论”。有些人把考察与监督混淆,认为对领导干部“两圈”考察属于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范围,应由纪检监察部门负责,由组织部门实施“两圈”考察有越位之嫌。所谓“考察”,就是对考察对象进行实地的、细致深刻的调查。对干部“两圈”的考察,其实质就是对干部日常情况的全面了解和调查,是对干部日常行为表现的一种了解和掌握。而监督则不同于考察,干部“两圈”的监督是指对干部“两圈”中的行为和表现,依据已有的制度、规章及相关的准则,进行必要的过程干预和适当的约束,使干部能够按章行事,不出现出格和越轨行为。所以对干部“两圈”的考察必须从“中性”角度来开展,客观地掌握领导干部“两圈”的表现,既可以真实地反映一个领导干部的优秀品德、高尚情操和突出才干,也可以真实地反映一个领导干部在“德”与“廉”方面存在的问题。考察的出发点应当着眼于全面地、多角度地了解和评价领导干部,而不应当只从调查“问题”着手,以免使被考察对象产生抵触情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