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政府—市场”循环怪圈:医改真正成功之路 |
2009-06-16 14:47:2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gosense 阅读次数:1378
|
|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还没有找到一个令社会大众满意的体制模式,几乎各个国家的政府无不为此而受到诸多责难。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的医改总是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找出路,已经陷入一种公平不够找政府,投入能力不够找市场的怪圈。在当前的宏观经济、社会背景下,全面启动的我国医改无疑承载了更多的责任与期待,而其真正成功的关键,将在于如何跳出“政府—市场”之间这一循环怪圈。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还没有找到一个令社会大众满意的体制模式,几乎各个国家的政府无不为此而受到诸多责难。可以说,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是一项高风险的社会改革。
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在西方起步较早,100多年前就开始逐步建立包括医疗卫生在内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例如在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很强的社会福利性质,除了整容、治牙等少数医疗项目外,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甚至外国人都可以享受。公平性极高,看病免费,但是看病难,等待时间很长,一项普通的检查往往要等待几个月时间,民怨很大。而美国是发达国家中惟一没有全民医疗保障的国家,只为退休人群和贫困人群提供公共医疗保险,几千万人没有医疗保险,但同时,政府财政的医疗支出负担却十分沉重。奥巴马说:美国的“医疗体系使美国经济和国民良心不堪重负,因此,医疗改革决不能再等待”。
“世界性”难题的根源
究其根源,在于公平与效率难以兼容。在欧洲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医疗保险是以全民保健计划的名义实施的,实行的是全民福利性的医疗保险。农民、低收入者、社会救助对象都可以获得公费医疗服务,公平性、平等性和普及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并以此誉为“最伟大的社会政策突破”。
英国推行全民健康计划,1945年由工党提出,1948年建立了面向全民的公费医疗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ce简称NHS)。英国医疗体系分为三级: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社区医院服务和大型专科医院服务。99%的老百姓拥有全科医生,可以24小时享受他们提供的预防、诊断和初步治疗的保健服务。老百姓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享受基本免费的医疗服务,甚至不分病种,都可以享受公费医疗。英国医疗服务的程序是先到社区医疗机构就诊,若有需要再转到医院诊治。其医院只是提供急诊、专科和住院服务,没有门诊服务。医疗服务的经费82%来自政府财政,12.2%来自国家保险基金,其他来自于慈善机构捐赠以及患者交费。这是一种主要保“供方”(医疗机构)的医疗保障模式,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医疗保障类似。 但另一方面看,其医疗服务质量差、效率低,民怨大。英国患者安全局的报告显示,英国每年有数千名患者因国家医疗服务系统失误致死。该报告指出,2005 年国家医疗服务系统下属医院、家庭医生和急救机构出现的严重失误,共导致2159名患者死亡,另有4529名患者因可避免的失误造成身体受到严重伤害。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每年英国全民医疗系统下各大医院发生的医疗事故和误诊导致了7.2万人死亡,其中4万人的死亡责任应直接由医院承担。这一数据还不包括医院感染死亡和分娩综合症死亡人数。医疗事故已经成为威胁英国人生命的第四大杀手。除了医疗事故频发,上医院等待检查的时间也很长,通常需要提前一年预约。这在加拿大也是如此。据加拿大CTV电视台的报道称,一个简单的核磁共振检查,通常的等候时间是9个月。
而在美国的医疗体系中,其公平性体现在:一是向退休人群和贫困者提供公共保险,二是补贴雇主为员工购买的私人保险,三是法律规定医院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病人的急诊需求,并对因此而带来的损失予以补贴。但美国医疗的这种公平性是以私立医院为基础的,州及以下政府所办的非营利性医院仅占医院总数10%,其余都是私立医院,私人诊所遍布全国所有社区,都是营利性的医疗机构。表面上看,私立医院之间的竞争带来了效率,而政府提供的公共保险和补贴保证了公平,这样就做到了公平与效率的结合。但实际上,美国的医疗体系既缺乏公平,也谈不上效率,医疗服务质量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好。不然,美国医疗体系也就用不着改革了。美国的小企业员工、个体经营者、非正规就业者往往是既买不起私人保险、也享受不到政府的公共保险,成为“两不靠”的人群。从美国人口普查局2008年公布的数据看,美国有将近 46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居于发达国家首位。这说明美国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平等性并不如制度规定所显示的那样。而且美国的医疗服务质量从大量的医疗事故也可窥见一斑。统计数据表明,在纽约州的5种死因,医疗差错死亡人数高居首位,远远高于交通事故、摔倒或坠落、溺水以及空难的死亡人数。美国医疗保健研究和质量管理局在其网站(www.ahcpr.gov)上公布的研究也表明,因医疗差错而死亡已成为美国八大死因之一,高于爱滋病和乳腺癌的死亡人数。而且美国的许多医疗事故被隐瞒,据美国医学会作过的调查表明,76%的住院医生向病人及其家属封锁有关医疗差错的消息,担心影响医院的声誉和竞争力。 尽管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医院法》,处于高度市场化的医院行为规范不能偏离法律的轨道,但政府卫生部门监管的重点是公共卫生,诸如饮用水安全、食品卫生、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等,医院的管理主要靠来自市场的约束,医疗市场的竞争。
医疗服务是一种高度信息不对称的专业技术服务,最终的目的是要安全、有效。无论是更多地靠政府、还是更多地靠市场,相对于这个目的而言都只是手段而已。从英国等欧洲国家来看,更多地依靠政府,解决了看得起病和有地方看病的问题,全科医生的初级保健服务覆盖全民,但安全、有效的目的依然没有达到。全科医生什么都看,但什么都看不好,而转诊到医院看病却需要漫长的等待。一方面,民怨大,而另一方面,政府财政不堪重负,随着人口增加,尤其是老龄化,政府已经无力持续承担越来越大的医疗投入缺口。在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和加拿大的普通医院,缺乏彩超、CT机、核磁共振扫描仪等设备,医院床位不足、医护人员短缺。这也是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低,医疗事故频发的原因。医疗赤字不断扩大,例如法国已经占到GDP的8%,居于发达国家的第五位。从美国来看,医疗服务更多地靠市场,医疗服务高度市场化,私人医院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针对患者钱袋子的竞争,形成了薪金水平居于世界第一的执业医师群体和利润丰厚的制药业,但这种竞争也没有带来病人所需要的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各医疗机构为了获取更多收入而展开的竞争,并没有形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动力,医疗事故通常被各种各样的“专业说词”所“屏蔽”,患者的知情权被“知识鸿沟”所剥夺。美国出于公平考虑的制度安排,却造出了几千万“两不靠”的人群,许多人看不起病。美国的医疗服务尽管以市场为基础,但财政的负担却并不轻。许多无医疗保险的人通常采取的做法是用急诊的方式看常规病,或把慢性病拖到退休之后,这给政府财政带来沉重负担。
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医疗体制实践来看,无论是更多地靠政府,还是更多地靠市场,最后殊途同归,都导致了同样的两个问题:一是老百姓不满意,责难政府,二是政府为沉重的财政负担发愁,财政难以为继。如何既让老百姓满意,同时又能让政府财政可持续承受,这是医改的两个基本问题。其实这两个基本问题可以合成为一定约束条件下的目标函数,换一种表述,即:在政府财政可持续承受的条件下让全体老百姓得到满意的医疗服务。这就是这道世界性难题的方程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