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数周,国际与两岸媒体关注的重点是大陆的换届改组,其中对台系统人事更替,尤其引人注目。我们认为,新任对台主管走马上任后,首先应该以客观立场,细心评估两岸发展情势,尤其两岸产业的合作关系,更须推动具实效、双赢的政策方向。
由于过去数年国际与东亚区域经济整合,已有重大转折,两岸产业目前正走在竞争与合作的分水岭上,稍不留意,两岸产业可能各组利益迥异之竞争体系,未来甚至兄弟阋墙,不利于两岸的和谐关系。
2008年底以来,两岸开始推动产业“搭桥计划”与民间社团自发性交流活动,频繁热闹,但具体检视其活动内容,大多属浅层联谊性质,每年近乎百场之产业会议与研讨会,与会者各抒己见,但发言内容常无交集与欠缺具体解决方案。
过去三年,两岸尝试推动产业试点项目:无线城市、LED照明、冷链物流等,相关报道充斥媒体版面,但因缺乏积极政策引导与具体资源落实,最终合作深度与商业绩效,均未达成试点计划之初始预期,滞留在“小打小闹”层次,不能产生扩散示范及外溢成效。
其实,两岸交流合作模式,应依据不同时期氛围及产业态势,定期修正调整,始能收实效、做实事。2008年提出之产业搭桥计划,当时政治时空背景,原以扩大民间企业交流为重点,提出所谓“政府搭桥,民间上桥”做为推动口号,经过四年,此一阶段性任务早已完成,搭桥之边际效用明显递减,继续重复举办,其实并无新意。两岸此时应积极协商,短期内重建更具全面性与前瞻性之产业合作架构。
依据大陆提出的十二五规划中的完善产业结构政策,大陆即将迈入进口替代的产业发展阶段,两岸产业由过去以出口为导向的中下游分工,无可避免的将步入直接竞争阶段。面对产业发展的结构分水岭,两岸都需要提出强而有力的政策与工具,师法欧洲经验,引导主要产业,以水平分工取代替代竞争,以相互投资取代重复投资,建构可持续的互利平台,恐怕是两岸产业最终走向竞或合,无解中的唯一解决方案。
如前所述,为建构符合两岸共同利益之产业分工体系,加速扩大双向投资规模与范畴,乃推动两岸产业合作之关键。台湾应大幅放宽科技产业与重点服务业陆资入股限制,大陆则应积极订定特殊优先政策,引导大型资本与重点企业,投资台湾具产业实力但因竞争而陷入瓶颈之重点产业,如太阳能发电设备、液晶面板、交通基础建设等。
其次,ECFA货品贸易、服务贸易、与产业合作之后续协商,应纳入战略新兴产业,并赋予引导两岸经济转型之政策任务,俾藉助大陆高速发展之市场动能,两岸共同规划、开发大规模及复杂型应用系统,特别针对医疗照护、绿能环保、云端应用、电动车辆、冷链物流等,推动超大规模实验试点。未来更应推动签署“两岸产业合作协议”,排除不必要之合作障碍,扩大重要领域相互投资,建立长期互利基石,化解重复投资风险,初期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等三大领域,做为政策优先推动重点。
推动两岸产业合作,本质上是持续且无止境工作,需要不断突破,是一件比贸易谈判更艰辛的任务,因产业合作推动内容,常建立在长期愿景与短期利益冲突之上,其关键在于前瞻与开放思维。未来唯有强而有力的政策引导,两岸肯担当的决策高层持续坚持,两岸产业合作始有创新与突破之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