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制造业回流并不是倚靠美元的贬值有利于出口之时,而是美元指数走强,美国经济复兴之时。伴随着制造业的3D打印技术,能源行业页岩气革命等因素一起催生了美国制造业的曙光。将此趋势称为“美元走强重创中国制造”并不是想耸人听闻,而是为不确定性的世界添加一些相关的解释,消解因果联系的线性思维推演。
大千世界光怪陆离变化多端,人们往往紧张于不确定性的存在而要事事时时寻找解释,言之凿凿的新闻报道也总是投其所好,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总能说出所以然来,可是基本的统计学常识告诉我们,相关并不一定是因果。
过去一周时间的世界新闻就遍布着这样的不确定性,在认知心理学领域有关于“认知失调”的分析,所谓认知失调是用来描述在同一时间有两种相矛盾的想法,因而产生一种令人不舒适的紧张状态,而为了消除这种紧张状态,人们往往会做出从改变态度,增加认知到改变行为等多种选择。
对同一个月份,围绕着50荣枯线上下相互矛盾的采购经理指数PMI,关于日本资本市场的暴跌,美元指数的下跌与美国资本市场的上涨,黄金价格是套牢还是解放了中国大妈,一系列的问题都在渲染着多种相反的解释与不确定性,人们也因此需要更多的信息以增强认知,甚至不在乎相关的信息是否必然带来因果的反应。
理论少说,案例奉上。今天想谈论下“美元走强重创中国制造”的话题。自从人民币从2005年年中开始升值,舆论一直在营造“人民币升值压缩中国出口利润”的氛围,如今八年时间,人民币兑美元已从当年的8.3到如今向6迈进。一方面是人民币在升值,另一方面美元指数也在走强。从去年的美国大选开始,制造业回流美国就已成为重要选战议题,如今更是成为一种趋势广受关注。
美国《大西洋月刊》去年12月的杂志就曾经刊登詹姆斯·法洛斯的文章讲述了中国制造与美国制造的此消彼长。把议题放到历史长河中看,1980年代初的时候,每5个美国工人就一个是制造行业的,如今要每10个美国工人才有一个,而制造业劳工占中国劳动力的30%左右。
分析中国何以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如何征服世界的回答无外于以下几方面: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长时间被低估的人民币,中国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以及相对便宜的全球航运网络。但这些分析正逐步丧失说服力,提升的劳动力成本,升值八年的人民币,外资优惠政策的逐渐终结都在为遇到困境的中国制造做出一个个注脚。法洛斯曾经是《大西洋月刊》驻华记者,他在中国累计走访了近200家工厂,对中国制造也颇有研究。他用中外都比较熟悉的富士康企业为例,讲述了富士康的工作状况,在深圳龙华的富士康每周都要培训2000名新员工,3年加薪4次。典型的富士康员工一周工作50小时,40小时基本工时,另外10小时的工资是基本工时一倍半的工资,生产高峰时,周末再加班10小时拿两倍工资,但是富士康每年的员工周转流失率是60%。
如今中国国民和企业主都已经熟悉了微笑曲线,价值最丰厚的领域是微笑曲线的两端:研发+市场,而利润最薄的却是生产制造。中国制造长时间都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从事着生产制造的苦活,收获着微薄的利润率,想方设法向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开拓却步履维艰。
外向型的中国制造很难获得高利润率研发与市场的机会,反而会给中国社会带来从高额外汇储备到通货膨胀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正如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所表述,中国制造的商品出口了,货币却留了下来,在中国市场中流转,很难不推升中国的物价与通货膨胀,无非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的道理。尽管很长时间出口转内销的产品都被当成市场噱头,被认为是质量保障,但又很难见到中国企业从外向型出口向内需转型的成功案例,中国制造就这样在对高利润率的研发与市场幻想中,被腾笼换鸟步入如今的困境。
而大洋对岸的美国却迎来了制造业回流,仰仗的是以下多方面的特质,如快速反应,依靠本地技术,面向全球市场。当外包的远水无法满足近渴时,在本地技术的支撑下制造业就得以复兴,甚至可以通过早期卡位进军全球市场。
此番制造业回流并不是倚靠美元的贬值有利于出口之时,而是美元指数走强,美国经济复兴之时。伴随着制造业的3D打印技术,能源行业页岩气革命等因素一起催生了美国制造业的曙光。将此趋势称为“美元走强重创中国制造”并不是想耸人听闻,而是为不确定性的世界添加一些相关的解释,消解因果联系的线性思维推演。我们每日接触太多的新闻都是在做风马牛的牵强附会,多读一篇,且为一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