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但是我们更要遵从市场对城市群打造的核心作用,未来中国第4、第5、第6城市群会落户谁家,关键还是要让市场来说了算,不是政府来确定。
最近,有媒体密集报道称,未来中国除开在“三大城市群”外,还会再打造“十大城市群”,尤其会在这“十大城市群”中间选择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作为和“三大城市群”并列的国家级的城市群,从而形成3+2的模式。
对于媒体这样的报道,我们有必要采取非常理性的的观点来看待——未来中国的城市群的建设和壮大,更需依赖市场的力量,而非政府主导或者计划的方式。
无可置疑在中国新一轮的城镇化中间,必然将是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因为这一方面可以满足特大城市因规模效应带来的人口聚集进一步加强的规律,同时也可以避免大城市病的形成,从而形成大、中、小城市群的合理布局,这也是目前而言在中国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间既符合经济规律,又能符合生态规律的最优组合,必然会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未来的主体形态。
当前中国已经有三大公认的城市群群,那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城市群,它们用占中国国土面积4%的地方承载了18%的人口,贡献了将近40%的GDP。由于现在中国的人口已达到13.5亿,未来的峰值还会更高,而对比美国只有3亿多人,但是他的城市群就有3个,日本只有一亿多人,它的城市群也有3个。从这个角度说,中国未来城市群布局靠三个城市群还是有点偏少,尤其在广阔的中西部地区,在一些环境条件不错的地区,生态承载力比较强,人口聚集到了一定规模,各种资源与要素比较丰富的地区,适当培育多个城市群是很有必要。
目前来看,中国城市群中,除了这3大城市群外,还有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西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将是未来中国城市群构筑的主力。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不宜东中西城市布局差异太大,那么在第4、第5城市群很有必要在中西部地区来建设,目前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是有相对的比较优势,所以让他们两个成为接力前三大城市群的第四,第五城市群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我们必须要清晰地看到,城市群的形成,更多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而非是政府主导形成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城市群之所以成为公认的三大城市群,是因为通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市场中的比较优势。同样在未来的城市群中间,也要以市场为主导,一个方面通过城市群在市场中充分的竞争,产业竞争、资源竞争、区位竞争……等各种要素竞争后,自然而然有些城市群就会发展壮大,有些城市群就可以发展不起来,市场自然就发挥了主导资源配置的作用;第二个方面,城市群如果单纯靠政府资源主要来参与的话,就有可能为了照顾方方面面的关系,从而采取了“撒胡椒面”的方式。因为每个省、每一个区域都会提出一个城市群的理念,如果都照顾这些省和这些区域的面子或利益,通过政府的手去计划分配的话,最终就有可能出现“该强的城市群不强,该做大的城市群做不大,而不必要做强的城市群把它做强,不必要做大的城市群把它做大”的局面,从而违背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最终导致资源的浪费。
中西部城市群中间绝大部分是跨省跨区域形成的,比如说中四角跨四个省,成渝跨2个省市;即使长株潭在一个省内,也牵涉到三大市级行政区划。从实践来看,行政力量往往是阻碍城市群做强做大的一个阻力,因为行政力量常常和市场力量的用力是相反的。我们应该深刻明确到城市群更多是市场化的一个行为和力量,也只有遵循市场的行为和力量,城市群才能做强。
未来城市群的建设中是需要政府发挥引导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政府之间的联系协调机制方面。其余的更多的事情是要交给市场,尤其是要让企业成为主体。通过企业来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打造出跨行政区域、聚焦城市群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链,从而达到提升城市群经济总量、聚焦更多人口、协调城市群的内部分工、提升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的效果。
这样的市场决定论也将倒逼地方政府和不同城市必须进一步走市场化道路。 最后,我们既要认识城市群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但是我们更要遵从市场对城市群打造的核心作用,未来中国第4、第5、第6城市群会落户谁家,关键还是要让市场来说了算,不是政府来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