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的房产税政策,恐怕打的是调控房价的名义,取得是地方财政开源之实。但就算这样,要实现地方政府从卖地收入向房产税收入转变也不容易。当初推动土地财政的政策,对于现在来说,是“好吃难消化”
发改委本周宣布了一条消息:已经开始试点一年多的房产税,今年将扩大征收范围。
由于没有强有力的立法质询机构,具有“小国务院”之称的发改委,现时颇具“经济沙皇”的气象。涉及到大量公众切身利益的房产税,它宣布一下就可以征收了。但是,身为可能成为新税种征收对象的百姓们,却不得不对发改委这一条消息,进行一番推测。
首先是动机。相当一批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发改委此次推出房产税试点扩大,应该算成是政府调控房价的手段之一。但笔者看来,这个推测并不确切,我们应该把中央政府决策层对于地方政府的要求联系起来,才能看出发改委推动房产税改革的动机。
最近中央政府连续要求地方政府不得大请大吃,不得建楼堂馆所,其实与房产税的推出一脉相承。这一系列的政策变动隐约显示,中央政府已经看到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策略已经难以为继——楼市热点城市土地资源已经卖完,而其他城市的楼价已经大幅下降。一句话——靠卖地,地方政府未来可能要没得吃了。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放任地方政府推升楼价,那么国内的房地产市场无疑将迎来一次泡沫破裂后的暴跌。虽然在众多地方政府利益的推动之下,中央政府很难力挽狂澜地收紧楼市泡沫。不过通过推出房产税,中央政府可以警告一些狂热的民众,楼市风险已经巨大。
同时,虽然预测地方政府未来的土地财政收益将会下降,但中央政府希望通过征收房产税的方式,减轻地方政府因财政来源骤跌而导致的巨大压力。有数据说,率先征收房产税的上海去年收了20亿的房产税。细水长流的房产税,当然好过暴饮暴食、每年收入以百亿计的卖地收入。所以发改委的房产税政策,恐怕打的是调控房价的名义,取得是地方财政开源之实,是比较标准的“挂羊头、卖狗肉”之策。
但就算这样,要实现地方政府从卖地收入向房产税收入转变也不容易。当初推动土地财政的政策,对于现在来说,是“好吃难消化”。
基本上,新世纪前后的十多年,地方政府的卖地可以说是乱卖一气。土地价格本来由人口聚集、地方经济的优劣势,以及地段等多因素构成,但地方政府在推地的时候,最早是完全的批地,后来变成“招拍挂”的模式,造成了纯粹的“行贿者得”和“价高者得”的结果,使得大量本该归属政府的土地收益去向不明。
这种情况,加上卖地收入狂涨造成的地方政府支出刚性化,使得“寅吃卯粮”成为十年来各地政府的现实。现在中央政府强制性要求地方政府减少开支,实际上是预期土地收益下降的一种提前要求而已。
这样看来,扩大房产税征收范围,有可能是中央要求地方政府转变作风,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把卖地收入转向房产税收益。这可谓是中央政府良苦用心之下的无奈之举。
但是,既然地方政府当初已经吃下去了那么多卖地收入,那么现实中的矛盾就难以回避。
这首先是因为大部分高价收房的业主对房产税意气难平。既然政府高价卖地,开发商高价卖房,那么业主们当然有本能的冲动要求得到高规格的财产保障。而房产税政策则有把大量辛苦工作赚钱买房的业主当成是“养肥了的猪”来杀的嫌疑,它证明政府对于社会游戏规则的意识淡漠。因为如果要征税,政府本应在业主买房前明示,现在这种情况,颇有“关门打狗”之嫌。
也正是因此,房产税才会很难推行。因为处于矛盾第一线的是地方政府。所以我们看到,在房产税征收的领域里,对财政总状态负责的中央政府显得十分积极,但奇怪的是,直接增加收入的地方政府却要温和得多,因为业主的直接矛头基本上都会指向地方政府。
如果要说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那么房产税背后的地方财政收入事项,可以说是深水区的重要表征。坦白说,要找出既让地方政府保持卖地高收入的来源,又不伤害本地公众的策略,已经几乎没有可能。甚至我们可以预期,接下来的若干年内,地方政府公务员可能会再一次成为不受欢迎的职业。 这样也好,地方政府少干预经济运作,本来就是对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