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杂志7、8月号文章,原题:从仿冒到创造——关于中国仿冒经济的好消息没人确切知道,为什么某些社会创新能力更强。美国是一个具有高度创造力的社会,改变世界的许多技术源于美国。相比之下,当代中国经常被批大量仿冒外国发明。
在美国决策者和企业高管看来,仿冒在中国的规模和范围“够坏了”;更糟糕的是它受到中国官方“自主创新”政策的鼓励。美国政府认为,抑制中国仿冒至关重要。
但是,美国对中国仿冒的担心和愤怒错了。美国企业领袖和政治人物经常搞得好像仿冒是瘟疫,其实不然。仿冒并非总是创新的敌人,它往往是创造的关键环节。虽然仿冒有破坏性的一面,但也有建设性的一面。几乎所有的创造都离不开前人的工作成果。自由复制和改善现有设计,促进时装、金融和软件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仿冒也能推动更强的竞争,扩大市场和打造品牌。
对中国公司和个人来说,仿冒的好处无可抗拒,绝非只是削弱西方竞争对手那么简单。许多中国人通过仿冒获得宝贵的设计和制造技能。这种模仿的结果是数以百万的中国人享受到价廉物美的产品和服务。仿冒所创造的财富促进了新兴中产阶级的增长,而他们正是卖正牌货的西方公司的潜在客户。
因此,对中国仿冒经济的任何明智的政策,必须始于认识到仿冒和创造是相连的。中国仿冒有好处也有代价。考虑到中国历来对西方压力的抵制,事实是,美国不值得付出政治和外交资本,去推动中国改变在知识产权法律上的政策和行为。
或许最重要的是认识到,中国的仿冒经济本身就是冒牌的。当美国走上崛起之路时,完完全全是一个仿冒国家,与今天的中国如出一辙。18、19世纪时,英国是美国人窃取的主要目标,美国人在经济上重点刺探英国纺织业的情报。美国厂家试图复制英国讳莫如深的织布机和碾磨机设计,美国政府准备好了帮助这些企业。
同当代中国一样,模仿创新是当时美国的官方政策:早期的美国法律禁止外国发明家为在别处已获专利的发明在美获得专利,而且直到19世纪晚期还设有对外国专利的重重障碍。
明白了过去的美国与现在的中国之间的相似性,我们就能正确看待华盛顿对北京仿冒的偏执。就像英国当年夸大美国仿冒造成的经济威胁一样,中国的仿冒威胁也被夸大了。不能期待中国人对仿冒的态度一下子改变。关键是客观看待中国仿冒,看到其代价的同时认识到好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