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近日发布通知,称为了解和掌握药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价格及有关情况,及时制定调整药品价格,将对60家医药企业开展成本以及出厂价格调查。这一消息引发市场热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指出,过去十年可以算是跨国制药厂商在中国的淘金期。但这一消息对这些企业而言无异于一阵“寒风”。
《金融时报》称,中国庞大的老龄化人口、高速经济增长以及中国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的决心,使得中国在世界其他地区的业绩增速放缓以前,就已成为西方企业眼中极具吸引力的市场。多家药品公司都在中国投资建有合资企业,用于药品生产和研究。对所有药企来说,销售额的增长一直是企业扩张的驱动力。
随着相对富裕的中国中产阶级人数的增多,治疗癌症等疾病的昂贵创新药物在中国找到了富有吸引力的市场。这些药品的费用需由病人自行承担,在中国的定价与西方市场持平甚至更高。
但也有人警告称,此举可能意味着中国药品降价趋势将会加快,未来药价将会出现范围更广、幅度更大的下调。德勤中国区副董事安格斯?科尔(Angus Cole)表示:“药价下调是全球范围内的普遍趋势。在中国,药企的感受更加明显,有些时候药价调整发生得非常迅速。药价下调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必然。”
艾美仕称:“中国参考其他地区的药品定价,可能导致跨国药企的销售收入下降15%至45%——这将对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经营业绩构成重大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