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和大部分老百姓想知道的国家经济大事无关,它月月公布仿佛太阳照常升起的样子,由此形成的理论分析、趋势判断、政策研讨,不过是到时就要讲的故事,其效果从来都是不明朗的。
7月9日上午国家统计局照例公布了上个月CPI的数据,照例补充同比、环比CPI的情况如何,比如同比说CPI创下了连续四个月的新高,而环比则没涨没跌。
对此数据以及比较(结合CPI和PMI的比较),有诸多专家分析了各种情况,下了很多结论,比如说现在的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在增加,但又比不景气好不少,因为还未见得进入通缩。总之,乍一看是各显神通,要是细看起来,其实没有什么变化。甚至CPI的抽象和实际生活的感觉相差还是蛮多的。
中国编制CPI的历史显示,CPI真正成为老百姓感兴趣和月月碰到的概念,大约是在2001年国家统计局采取国际较为流行的链式拉氏贝尔公式计算CPI之后,其数据对比的连续性和可靠性得到增加,使得这么一个数据按月公布有了一定的指标意义。但这个数据到底有什么用?说实话还真不好下结论。就其统计性质来说,是一个滞后的数据,预测未来就更不靠谱了。
从这个角度说,CPI和大部分老百姓想知道的国家经济大事无关。或者也可以说CPI通过数据反映的宏观经济和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无关,它月月公布仿佛太阳照常升起的样子。由此形成的理论分析、趋势判断、政策研讨,不过是到时就要讲的故事,是苏东坡论鬼神时说的:“姑妄言之,姑妄听之”。这样的日常数据,效果从来都是不明朗的。
因此以往人们在谈国家统计局数据,尤其是CPI数据时,常常犯两个错误:一是认为这个数据并不权威;二是这个数据发布之前是国家机密,提前知道可以未卜先知进入股市狠捞一笔外快。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CPI,其原理并非像爱因斯坦相对论那么艰难,不论是数学本科,还是统计学本科生大都知道怎么计算;而其抽样虽然不为人所知到底都在那里,但对CPI这种数据,你只说它的角度根本不对就足够了,不必说它造假,那是统计学的外行话。
在我的记忆里,中国人在生活之中大谈CPI,可能是上一轮中国牛市之后。自那以后CPI成为中国媒体新闻月月讲的热门话题,我猜想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认为CPI的波动和股市有一定关系。那些指望率先得到国家统计局发布的CPI数据的人,认为CPI的秘密可以成为他们预测股市波动的筹码。
但这何等荒谬呀!因为CPI作为价格指数和股票的指数风马牛不相及。它们有可能发生联系的通道,是CPI指数的波动会导致货币政策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货币政策变化会影响到股市的波动。但CPI波动是否会导致货币政策的变化,在中国永远都是未知数。中国央行从来没有说过它的哪一次具体的货币政策变化(调整利率什么的)是挂钩CPI数据而做出的。提前知道这个“秘密”有什么用? 即便中国的货币政策是按照CPI波动一五一十做的,可是货币政策变化对股市产生作用也是有累积效应的,是要有过程的,有时过程会长达半年、一年,要经过多次多轮的货币政策变化,才发现货币政策对股市的效果。而这个月CPI发布完了,下个月还要发布,你即使半年内每次都先人一步知道,又怎么判断股市趋势从而大捞外快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