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上半年GDP达到2480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6%。这个数据在政府工作报告所承诺的GDP年增长率7.5%的目标之上,因此,目前GDP的运行状态仍在可接受的范围。
但是,如果比较上半年两个季度的GDP增速,就能看出我国经济运行正面临增速减缓的危机。今年一季度GDP增长7.7%,但二季度的增速下降到了7.5%,已触及政府承诺的目标底线,如果这种趋势不能改变,下半年的GDP增速很有可能继续下行,导致全年的GDP增速无法实现目标。
GDP曾长期作为我国经济运行的指挥棒,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在政府强力推动下,我国采取以投资扩张、货币扩张为引擎的模式,确保了GDP多年处于高增长。但这种增长模式发展至今,已积累了不少问题,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挑战。最近几年,中央一直努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今年政府换届后更是大力推进,希望将内需市场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但从目前的GDP成绩单看,扩内需的效果短期内似乎不太理想。
其实,经济转型期间,经济增速出现一定下降,可以理解。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习惯于靠投资拉动,面对转型必然会有些不适应。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承受经济增速减缓的考验?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李克强总理对宏观调控提出了一个富有新意的思路。他说,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在这样一个合理区间内,要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总理的讲话表明,今后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将不再是增长率的某一个点,而是一个可上下浮动的合理区间。
针对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下限”和“上限”,市场进行了广泛讨论。一般认为,所谓经济增长的“下限”,即政府承诺的7.5%的GDP增长目标,而物价涨幅的“上限”,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的3.5%的目标。由于6月物价上涨同比增幅仅为2.7%,市场对物价涨幅“上限”并未关注。而目前GDP增幅已逼近7.5%的“下限”,那么,一旦跌破这个限度,政府是不是会重启投资拉动、货币扩张的老路?市场对此存在悬念。
GDP增长7.5%,是不是经济增长的“下限”,政策面上并没有明确说法。但一个现实问题是,假如经济增长确实突破了中央认可的“下限”,政府将选择什么样的宏观调控政策?按照一些人的期望,政府应重启投资扩张,并为此放松货币政策,这也正是以往政府应对经济下行的手段。但以往的实践告诉我们,这只是满足了短期需要,把问题往后拖延,使经济结构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更严重而已,会给后续改革增加难度。因此,中央政府已舍弃这一思路,积极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扩大内需上提供市场活力。
最近半个月里,国务院连续出台了扩内需的措施。7月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大对棚户区改造、节能环保、公共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和促进消费等方面的投入。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金融十条”,其中强调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升级。7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拉动国内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不同于过去依靠“铁公基”(铁路、公路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拉动来实现刺激增长的单一目标,这些政策导向更多的是将稳增长与调结构、惠民生等多个目标结合在一起。 其实,对目前经济增速下降的问题,中央应是有心理准备的。日前,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美国参加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时对国外媒体表示,即使中国的GDP增长降到6.5%,也不会成为大问题。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所谓“下限”就是6.5%,但财政部部长已经明确指出,即使如此也不会有大问题。而中央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关键就在于把握住了宏观调控的大目标,随着扩内需相关举措的落实,对相关产业和消费领域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日益显现,长远更有利于经济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