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者研讨 >> 文章页
刘胜军:转型消费驱动必须降低投资依赖
2013-07-19 13:44:2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gosense 阅读次数:1114

  降低投资依赖,是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要实现这一点,需要从深层次原因入手:消除生产要素价格扭曲、政府退出经济领域、深化国企改革。在降低投资率的同时,必须通过大胆的体制改革来释放消费的潜力:利率市场化推动居民财富的增值保值,减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消费率的提升有赖于诸多体制改革,可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这提示我们应加快体制改革步伐,而不是继续满足于投资驱动的饮鸩止渴。

  有“繁荣博士”(Dr.Boom)之称的林毅夫近日抛出“新结构经济学”,其观点再度引发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争论。林毅夫观点的核心有两点: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是投资而不是消费,因此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的想法是危险的;与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强调“看不见的手”相反,政府应该发挥“产业甄别和因势利导”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要通过软硬基础设施的完善来打破增长的瓶颈。

  按照这样的观点,经济转型的迫切性并不那么突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必要的甚至有益的,政府职能的改革迫切性也不明显。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1。中国投资率过高吗?

  2008年金融危机后,在四万亿的推动下,中国的投资率升至50%的历史高位。这一水平不仅高于中国自身的历史水平,在全世界也是最高的。从国际比较来看,欧美日发达经济体投资率都在30%以下,美国2010年投资率只有15.5%,其历史最高水平(1943年)也不过23.2%。即使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经济起飞时期相比,这些经济体投资率的历史最高水平也不过是36.4%(1973年)、38%(1991年)、30.9%(1975年)。

  中国如此高的投资率能够维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2001年加入WTO以来的全球化红利,掩盖了中国投资过度的问题。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陷入去杠杆化,中国大量投资形成的产能难以消化,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的窘况。在此背景下,再来一遍刺激的想法是极其危险的。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

  2。投资过高是祸水吗?

  林毅夫认为“投资”被冤枉了,成了一个不好的代名词,那些认为我国应该放弃投资拉动、改为以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观点,是“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投资当然不应为所有的社会问题背黑锅,但也不能否认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导致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例如,1996年至2007年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下降了10.93个百分点,这是因为资本密集型增长,必然导致居民收入占比下降;而投资率升高的背后是生产要素价格(土地、劳动力、环境、资本)的长期低估,以及政府主导的投资模式所引发的一系列腐败与寻租现象。种种现象告诉我们,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长期持续下去。而且我们提出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并非不要投资,而是要把过高的投资率降低到合理水平。

  3。消费不能成为经济增长动力吗?

  在美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70%左右。不仅如此,消费也可以成为创新的动力。美国一方面拥有世界上最挑剔的消费者,一方面拥有世界上最创新的公司。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现阶段,中国的消费水平还很低,增长潜力极其广阔,只要通过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完全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提升消费,也是“对冲”欧美经济去杠杆化所导致的中国产能过剩的必由之路。

  政府对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的确为经济增长消除了瓶颈。但站在今天的时点来看,中国的基础设施总体上已经不再是瓶颈因素,在不少地方甚至出现了供给过剩、超前供应的问题。如今的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之所以成为风险点,本身就是因为基础设施投资过剩的问题。

  因此,降低投资依赖,是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要实现这一点,需要从深层次原因入手:消除生产要素价格扭曲、政府退出经济领域、深化国企改革。在降低投资率的同时,必须通过大胆的体制改革来释放消费的潜力:利率市场化推动居民财富的增值保值,减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当然,消费率的提升有赖于诸多体制改革,可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这提示我们应加快体制改革步伐,而不是继续满足于投资驱动的饮鸩止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