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宋国青近日指出,去年底以来控制公款消费和反铺张浪费的政策对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产生了一定影响。虽然政府部门花钱的速度已经明显降低,但财政拨款并没减少,导致大量资金沉淀在机关团体的活期存款户头。他建议把这些节省下来的钱更多用于基础设施投资以缓解目前经济需求疲软的问题。
在专家看来,今年以来企业和机构的活期与定期存款增速明显偏高。其中企业的因素是看到经济形势不好,缺乏投资的积极性;而政府机构则受到了控制“三公”消费的影响不敢花钱了。专家提供的数据是,我国机关团体存款在今年5月份同比增长了20.3%,达到14.3万亿。
这一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确实,自从中央的“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三公消费”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一个典型的例证是,一些平时以政府机构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高档餐饮场所因生意廖寂而面临倒闭。“三公消费”的压缩,让政府机构花钱的难度加大了。但存款猛增与“三公消费”之间是否存在着如此直接、如此巨大的关联,需要更多、更细的统计数据和实例予以求证。
“三公消费”是不是真的降了,确实还难以定论。就以公款吃喝来说,某些饭店难以为继,恐怕也只是表象。因为,在某些地方和某些部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水平一直很高,媒体公开报道的就有吃喝转入内部餐厅、茅台装入矿泉水瓶等招数,实在让人防不胜防。
但不管何种原因,政府机构存款猛增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再一次暴露出了当今的财政体制之弊。我国的政府机构的资金,包括人员工资、办公经费等,全部来自于政府的拨款,就是那些有收入渠道的部门,也实行“收支两条线”,防止为了部门利益而乱收费等现象的产生。虽然在每年的人代会上,政府要将当年度的财政预算情况交权力机关审议,但因为这一制度本身存在的不足,使得审议形同虚设,对政府部门的监督也就落了空。
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预算不细,往往只是粗线条的,只有一个大笼络的数字,没有具体到每一个项目,而且预算报告编写得非常“专业”,使得一般人难以看懂,这就使监督失去了基本的依据。二是公开不够,不要说具体到某一部门某一项开支的明细,就是那些粗线条的预算报告,普通百姓也难以查阅。三是执行不严,预算是有了,但能否严格执行,同样不容乐观。一方面,有没有按预算落实,权力机关和普通百姓往往并不清楚,另一方面,在实际执行中超出预算的,也只是履行个追加的手续,是否必要,原因何在,同样无人较真。这导致预算只会越来越高,总数越来越大。其实,在某些部门,一直存在着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为了来年的预算只增不降,千万百计要将当年度的钞票花掉的。 正因为预算制度的不足,才使得政府有限的资金得不到合理的使用,一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领域面临着无钱可用的局面,而政府机构却有着大量的资金“闲着”。从这一点讲,笔者十分赞同专家的意见,要尽快把这些“节省”下来的钱用到刀刃上去。但改进当前的财政体制,去除拨款财政之弊,消除预算中的水分,从源头上来保证有限资金的合理使用,来提高使用的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