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周五表示,近期“钱慌”问题,他直指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并指出,中国的这个经济短期问题是由于长期问题造成的。
吴敬琏是在27日的“第九期中国改革读书会 ”上做此评论的。吴敬琏认为,这次“钱慌”的根源就是长期以来中国靠投资驱动的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都在用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框架,就是需求决定增长。而在中国表现为靠投资驱动,用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把增长率拉到潜在增长率以上,这是典型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这就导致在效率很差的情况之下,又要保持高增长,结果就是超支,宏观经济表现就是货币的超发。这种凯恩斯主义分析框架是分析需求,对中长期分析来说应该分析供给。用短期的分析框架来分析长期问题,必然会出问题。
而且经济学上的投资报酬递减规律以及现实情况已经说明,凯恩斯主义这种短期救市的方式越来越不灵了。2009年4万亿下去以后,GDP拉到8%以上,维持了将近一年,然后就下降,并且连续下降。去年4、5月再次爆发,上项目简直就是来不及的感觉,赶快上。这种注入资金的力度并不比2009年差。有的地方还提出“大战一百天,大投资、大建设、大繁荣”。但只是第四季度提升0.9个百分点,今年第一季度又下来了。
因此根本性的问题还要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就是靠效率提高支持增长。而吴敬琏又讲到,其实从“九五”计划开始,中央就要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但经历了“九五”“十五”两个五年计划都没能转变的过来,问题还是在体制上面,即市场不能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形成一个兼容的激励机制。在增长方式转不过来的情况下,又要保持高增长,就回到了短期的对付阶段,即又是靠三架马车,靠投资。这个办法被反复用了多次,结果就直接导致了微观经济的资源稀缺,还有环境的破坏。
其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学界的共识,因此在靠投资驱动的效果越来越小后,现在又出现了从靠投资拉动转成靠消费拉动的潮流。在吴敬琏看来,这两种提法其实是一个层面的意思,都是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框架,都是需求决定增长的逻辑链条。而从中长期来说,是各种要素的构成决定了增长,即增长是解决投入要素和效率提高这两个问题的。因此现在的靠消费拉动增长的提法又回到了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框架来。于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弄来弄去后又回到了短期问题上来了”。
针对上述的短期和长期问题,吴敬琏提出,长期问题应该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方法,以效率提高支持增长。转型升级就是要加大效率在增长中的贡献。从劳动者来说,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使农民工变成有知识、有技术的劳动者,收入增加,才能把这个“型”转过来。为此,要清除体制性障碍,推动全面经济改革。
吴敬琏指出,全面经济改革的核心是建设竞争性市场体系。为此,要放开商品、要素包括汇率、利率、资源的价格,打破行政垄断,建设法治。其中,法治包括三个环节:全民树立法治观念、制定公平正义的法律、保持司法审判独立性以公正执法。 此外,吴敬琏提出当下还要做一些其他的准备工作。一个是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一方面不要再实施大幅度的投资,另一方面也要去杠杆化,降低负债率。另一个是按照市场经济法规对大量的“僵尸企业”实施破产保护,做一些切实的事情来建立起统一的竞争性市场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