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是时下热门的话题。一般的理解,互联网技术在金融中的应用现在已经是相当普遍了。互联网早已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几乎每一个角落。离开了互联网,不但金融业,恐怕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寸步难行。既然如此,互联网金融,又是指什么呢?
我们知道,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主要有两大核心业务:资产端业务和负债端业务。过去几十年,互联网技术对银行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负债端。银行的负债业务是银行和储户之间的业务关系:银行吸收储户的存款,为储户提供各种资金服务。互联网技术极大地提升了这一块服务效率。现在,除了开户和销户,储户的所有业务几乎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终端办理,全程不需要和银行的人碰面。但是,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生意,而风险主要体现为资产端。也就是说,资产端更能体现一个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资产业务的核心体现为风险资产定价能力。遗憾的是,互联网对于提升银行这方面能力的帮助一直不大。或者说,传统银行一直不知道如何利用互联网来提升自己的风险资产定价水平。
马云说,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如今,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反而渐渐摸出了如何利用互联网提升资产端业务(更准确地讲,是放贷业务,因为毕竟当前互联网企业还不是银行)的管理水平。
阿里巴巴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实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阿里巴巴发力“互联网金融”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一直以来,银行不愿意涉足小微企业。为什么?因为小微企业的风险不好评估,又没有资产抵押,银行大多不愿意给它们提供贷款,这等于放弃了这块业务。然而小微企业汇聚起来的资金需求是很庞大的,只要掌握了评估小微企业风险的“秘籍”,那么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将是低风险高回报的蓝海。阿里巴巴就初步掌握了这个秘籍。那就是,利用阿里巴巴B2B、淘宝、支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上客户积累的海量信用数据及行为数据,引入网络数据模型和在线视频资信调查模式,通过交叉检验技术辅以第三方验证确认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将客户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上的行为数据映射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通过这个“大数据”,初步解决了小微企业风险难以评估的问题。显然,这些海量数据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只能建立在阿里巴巴B2B、淘宝业务发展壮大的基础上。所以说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五年前,阿里巴巴即使想做,也没有这个基础。
虽然可以从事放贷业务,但是阿里巴巴还不是银行,还没有取得银行牌照。阿里巴巴赖以放贷的钱,来自于银行。银行是当今唯一可以合法吸收存款的机构,支付宝、余额宝里的钱是从银行里转过来的,用户毕竟不能往支付宝、余额宝里存现金。银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不在于资产端业务(即放贷,法律允许任何个体均可借出资金牟利),而在于负债端业务(银行是唯一可以吸收存款形成自己的负债的机构,其他所有金融机构放贷的钱要么来自于自有资金要么来自于借款)。前天,央行副行长在互联网金融大会上也表示,“发展互联网金融,两个底线不能碰,不能击穿:一是非法吸收公共存款,二是非法集资。”这意味着银行的牌照是不会随便颁给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这显然对当前的银行是一种保护。可以想象,一旦阿里巴巴被允许吸收存款,那传统银行真的只有死路一条了。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侵蚀的是传统银行资产端的业务,因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在风险资产定价方面更具有优势。那么商业银行做什么呢?我认为未来的商业银行将主要做好自己的负债业务,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储蓄机构,而不是投资机构。它还可以从事各种中间业务,但是直接参与投资的比例要下降。投资,就交给更专业的机构譬如互联网金融企业、投行去做。商业银行可以做资金的批发商,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投行提供投资资金来源。实际上,当前在美国,商业银行基本上回归到这样的角色。美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占全社会融资的比例已不足20%,大部分的社会资金需求是由投行等金融机构满足的。中国当前投行并不发达,未来互联网金融也许承担更多的专业投资的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