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CPI同比上涨了2.7%,其中食品类涨幅为5.0%,拉动CPI上涨了1.6%,这一数据低于3.5%的年度目标水平。CPI数据和居民感受打架不是这几年特有的,这次数据又和百姓日常生活常识打架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13年第2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仍有高达59.1%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更重要的是,房价在上半年出现了惊天大逆转,很多比去年上涨近两成。
虽然CPI数据会和一般百姓的感受相悖,但有一点却是屡试不爽明示:当CPI“数据”看似不高时,这就意味着大规模地信贷闸门要放水了。当数据表示很有压力时,意味着信贷闸门要关闸了,当然,在物价和房价长期一直上涨来看,第二种情况显然要少之又少。
虽然第二种情况少之又少,但是,却往往很致命。一旦出现信贷收缩,物价倒是没有被打下来,反而将无数企业击败,大量嗷嗷待哺的企业需要信贷资金却得不到,只好去借高利贷,而这些高利贷很多来自于有渠道获得新增信贷资金的企业,这些信贷资金配置模式使得很多人不但从新增货币使得全国居民财富贬值获取巨大利益,还从资产价格上涨中获取所谓的资产“升值”的财富效应,货币幻觉早已经成为公开秘密。
第一种情况出现,之所以意味着信贷大放水,这是因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是保持物价稳定。在纸币时代,如果没有物价稳定,整个经济环境可以说是非常糟糕的事情,意味着宏观经济政策的彻底失败。很多国家经济发展教训证明,通货膨胀超过居民可以承担的限度,不仅仅会导致经济崩盘,还会导致社会和政治混乱,因此,各国政府对于物价稳定保持高度警惕。今年以来,经济增长遇到了一些所谓困难,这些困难其实只是相对于此前GDP的增速放缓而已。
GDP数据的下降,从现实生活来看,并非仅仅意味着信贷资金稀少所致,更深刻地原因在于,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货币如水,局部上可以使得部分企业家因为价格上涨感觉到有利可图,但过不多久,超发货币就会散步到整个经济中,进一步引导资产和资源错配。
正是因为这个因素,所以很多人乐观地预期,中国经济将会更有信心实施刺激性政策,以便经济增长取得预设的成就。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经济可能已在第二季度触底,余下的几个月中国经济将稳步扩张,这将提振全球经济增长。海外市场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强于预期,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增长;同时,进口的超预期增长则意味着中国内需正在增强。
虽然有数据显示,房价最近的急速上涨还没有超越管理层的限度,但是,正如一些分析指出的那样,基建投资对于稳增长而言显得更为重要,但是钱从何来?从基建投资资金来源来看,主要分为表内中长期贷款、表外基建债券、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财政支出包括预算内财政支出、地方政府性基金中的土地出让金净值、中央本级政府性基金用于基建的部分。颠倒来颠倒去,基建还需要依赖房地产市场来拯救。房地产作为创造货币的最重要的渠道,它的巨大需求引动了天量货币的超发,它是信贷资金流入的理由和蓄水池。
因此,CPI数据“下降”,也为降息和降准提供了空间,有很大的理由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管理层很可能采取降息和降准的政策。更重要的是,既然有不少人认为,政治局会议不提房地产调控政策,意味着对房地产市场和城镇化的各项工程都是一个重大利好,这些大的投资,没有信贷的增长是不好可想象的,甚至是没有廉价的、充足的信贷资金是不可想象的。既然经济学家们论证,投资比消费更能拉动经济增长,那么大规模地投资以拉动经济数字的增长也是可行的。在我们这里,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要通过投资这一渠道的影响唯信贷政策马首是瞻,CPI数据下降,意味着信贷闸门显然早已洞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