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金融改革高峰论坛在苏州举行,会议主题“聚焦经济转型,掘金资本改革”。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指出,中国的综合经济还没有走出低谷,三大产业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中国经济政策重心调整,从不刺激口径变为稳增长。
以下为杨教授讲话整理稿: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不仅仅表现为一种趋势性的下滑,而且影响因素多样,情况非常复杂。在此情形下,宏观经济政策面临两难选择:到底是再刺激还是去杠杆?
在面对2011年以来的经济下滑时,新一届政府顶住了各方面要求出台2.0版经济计划的压力,提出了后来被称为“克强经济学”的三个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这三个里面非常核心的是在面对经济下行的时候,不要盲目的继续出台刺激性的计划,而是要去杠杆化。
不刺激、去产能、去杠杆等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经济质量,为未来的可持续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但从短期来看显然会压制投资需求,打压房地产价格等,这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减缓。加上公共以及私人金融负债堆高,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担忧中国经济将会经历一次“硬着陆”。我们将面临一个问题:我们能容忍增长速度的下滑吗?
而在目前的发展模式与利益结构下,我国事实上存在经济增长依赖症,主要表现为必须依靠高速经济增长来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提高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应对财政支出压力和吸引精英人才。“高增长依赖症”产生的根源在于增长主义发展模式。
正是受制于这个速度压力,我们没办法。不得不从原来不刺激、去杠杆,到现在提出区间管理,即全年GDP增长7.5%、CPI控制在3.5。核心是什么呢?就是保7.5%增长。意味着政策口径在调整,从城市化,到打造中国经济,都是在放弃短期,着眼长期。
面对中国经济增速的超预期下滑,今年二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速为7.5%,已降至决策层今年年初所设定的经济增速既定目标。对此,李克强提出了“区间管理”,即全年GDP增长7.5%,CPI控制在3.5%。也就是说,今年经济运行的“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在当前条件下,稳增长的有效途径就是稳投资,因此,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在所难免。但是,基于上轮刺激计划的负面效应,本轮刺激计划不仅在力度上会大大弱于上轮,更重要的是会更注重结构性调整。
走出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两难困境出路在于推动结构性改革。
在我看来,中国的未来就是个改革问题,要想让中国的增长要素全面调动起来,那就是个改革问题。改革的思路总体可以概括为开放统一的大市场,有限有为小政府,广泛低度的大福利。
改革过程当中,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二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三是国企和民企的关系。未来我们改革的具体领域,包括政府行政体制改革、金融改革、财税改革等等,其中,以政府的自我改革为突破口,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