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国人正享受国庆长假之时,国际社会却显得比较热闹。10月5日,美国、日本等12个亚太地区国家在美国的亚特兰大达成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由于这12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大约40%,TPP的建立也必然会对当今的国际经济关系产生影响。 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第一大贸易国,中国与TPP成员国的贸易投资往来十分密切,也自然会予以更多关注。毋庸置疑,TPP的诞生对于中国而言意味着来自外部的压力加大。中国自2001年底加入WTO以后,十几年来已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国,TPP的“冒出”的确有可能稀释中国因WTO得到的关税减让和自由贸易的红利。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要对TPP予以负面评价。事实上,任何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的出现都会带来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而贸易转移效应对区外国家而言显然意味着压力加大,TPP也不例外。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对TPP的看法会更理性一些。 或许,现阶段TPP对中国带来的压力还不是十分明显。毕竟,TPP对中国的贸易转移压力暂时还是局部的。况且,TPP的生效还要在这12个国家走一遍批准程序,不排除存在变数的可能性。即使TPP生效后,这12个国家要做到全部履行承诺也还有待时日。不过,从动态视角来看,TPP带来的压力也还有加码的可能。 对于TPP带来的压力,我们必然要重视起来,但也不能够被吓趴下了。现在有观点认为中国会因TPP而在国际市场上站不稳,我认为这种说法有些危言耸听,TPP会对某些行业产生影响,但没有到会让中国垮下去的程度。TPP带来的压力虽然大,但中国的抗压能力也同样不能被忽视。按照商务部发言人的表态,中方认为TPP是“当前亚太地区重要的自贸协定之一”,同时还“持开放态度”。至少,这种表态也说明了中国对于TPP比许多人想象的要自信许多。应当看到,这种自信不是凭空而来,背后恰恰是我们自己的抗压能力。 在迄今为止TPP的12个成员国中,新加坡、越南、文莱、马来西亚已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与中国有自贸关系,澳大利亚、新西兰、秘鲁、智利也与中国有双边自贸协定。随着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有关中日韩自贸协定的谈判也在加紧进行。如中日韩自贸区谈判顺利,只剩下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中的美加墨三国了。这样,中国与TPP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简化为中国与NAFTA之间的关系。NAFTA已经成立很多年,内部基本实现了关税互免,NAFTA的排外压力也不是今天才有,TPP只不过会“复述”这种压力。 面对TPP带来的压力,我们的处境尚需观察。与此同时,也有声音认为我们应当积极加入TPP。不过,在美国主导下,TPP本身就没有邀请中国加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表现得拼命想“挤”进去,人家自然会提高对中国的要价,让中国过度承担的开放义务,因而估计“门票”费用不是一个小数目。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这样,不加入TPP带来的损失也不会太大。相反,即使未来中国有可能选择加入TPP,也不是为加入而加入的“面子工程”,而是要算账,只有合算了才加入。当然,要想顺其自然也需要有底气,而底气要靠从现在开始一点点去“攒”。 事实上,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客观上就是在“攒”底气。现阶段,应当积极推进APEC自贸区、中日韩自贸区、RCEP、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变被动为主动。RCEP是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六个国家之间的“10+6”自由贸易区,而“10+6”形成后,不仅与TPP之间有较大范围叠加,而且也会产生不亚于TPP的影响力。APEC即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以往更多是论坛性质的开放。按照去年末APEC领导人北京峰会提出的路线图,将来APEC成为自贸区后,反过来也会稀释TPP的影响力。迄今为止,中国已经与2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4个自由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应对TPP压力的有效手段。 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忽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提升,也都希望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分享更多的机会溢出。即使是TPP成员国,也不会仅仅为了谋求TPP内部的红利而忽视中国市场的诱惑力。前不久,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期间与美方在49个方面取得的成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中美两国在负面清单基础上早日就投资协定达成共识,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助于化解TPP对中国带来的一部分压力。 除了自由贸易区战略之外,中国还有许多抗压“强项”,如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建立亚投行、促进金砖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行制度创新的先行先试、积极推进人民币(6.3499, -0.0059, -0.09%)国际化、充分利用G20领导人对话平台等。当然,最根本的抗压还是要在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加快培育对外贸易的新优势,同时将高水平引进来与大规模走出去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我们自己对TPP的承压能力。如果TPP的出现果真能够增加国内改革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紧迫感,那么,中国不仅会增强实力应对TPP压力的实力,甚至有可能将这种压力转换为转变解决发展方式的动力,这也不失为一种意外取得。 (白明,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海外网专栏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