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国信研究 >> 部委 >> 文章页
统计局长:前三季度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
2015-12-18 10:40:4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gosense 阅读次数:900

以宏观调控“升级版”适应引领新常态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危机后深度调整之中,呈现出低增长、不平衡、宽震荡、多风险的“新平庸”特征。国内进入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关键阶段,潜在增长率趋势性回落与长期结构性、短期周期性问题叠加,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经济顶住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有创、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长6.9%,放眼全球独领风骚,对世界经济的贡献高达30%左右,仍是世界经济的稳定之锚、动力之源、希望之翼。之所以取得这样令人振奋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全面谋划、科学决策的结果,是适应引领新常态、全力打造宏观调控“升级版”、主动作为的结果。

  一、以市场化法制化为主线,创新调控理念

  调控理念是指导调控实践的根本指引。只有顺应规律、符合实际的科学理念,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保证经济沿预期方向发展。新一轮宏观调控坚持把市场化、法制化作为宏观调控的行动指南,开启了调控理念和实践的新境界。

  坚持市场化取向。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只有尊重市场、依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才能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宏观调控作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手段,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改变以前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管得过死的路径依赖,改变把行政管理与宏观调控混合的弊端。注重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凡是市场能做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主要是制定规则、维护市场公平,要改变“错位”,退出“越位”,补上“缺位”,既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而不是更“多”发挥政府作用。

  坚持法制化理念。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市场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要有一个法制化的市场环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要求加快建立现代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政府宏观调控同样要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由于经济转型期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过去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过度依赖行政审批、直接投资、干预许可等管理方式,不仅成本高、效率低,还容易和法律规定相冲突。新一轮宏观调控坚持法制化理念,将环保、土地管理等凡是法律有规定的,都按规定办,不再作为宏观调控手段,这既有利于巩固改革成果、降低行政成本,又大大提高了宏观调控效率和针对性。

  遵循市场化、法制化理念,新一届政府加快推进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市场负面清单“三张清单”建设,理顺政府、社会与市场关系。把宏观调控和推进改革、优化制度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寓改革创新于调控之中。主动自我革命,把简政放权作为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先手棋”,并在“放”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相关服务。近两年多来,国务院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700多项,放的彻底、放的到位,前所未有,非行政许可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市场准入门槛不断降低,各类创业创新活动蔚然成风。去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至今,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企业超过1万家。同时,深入推进财税金融、国有企业、价格体制、科技体制等领域改革,加快自贸区建设,构成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目标统筹和结构性改革体系,完善了市场机制,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

  二、以补短板强实体为核心,创新调控方式

  调控方式是调控理念的具体体现和调控政策的路径选择。面对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两难”、“多难”问题增多现实,党中央、国务院打破思维惯势,没有实行单一的总量调控,而是锐意进取、积极作为,结合我国经济转型期特点,在优化总量调控基础上更加注重结构调控,在强化需求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供给管理,在做好区间调控的同时更加重视定向调控,彰显出高超的调控艺术和驾驭能力。

  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并重。确保增速换挡不失势,加快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是新常态下的首要任务。如果为保增长一味强刺激,不仅会加剧产能过剩,而且会加大经济增长的波动;如果放任下滑,又会影响我国“两个一百年目标”战略任务的实现。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保持战略定力,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相机性,既没有“大水漫灌”、大幅增发货币,也没有盲目投资和显著扩大赤字,而是在存量上做文章,通过存量资金整合和政策措施改进,提升财政、货币政策效率,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注重带动社会资金补短板。比如,大力推广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推出了1000多个、总金额近两万亿元的PPP项目,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吸引民间资本进入。近两年,先后实施了11大类重大工程包为主要内容的稳增长项目,主要投向了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增强了发展后劲。1-11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5%,增速比全部投资快6.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17.9%,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投资占比为11.8%,下降0.6个百分点。

  更多强调和激发消费活力,持续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提升消费能力的政策措施,如实施6大消费工程,构建促进信息、绿色、住房、旅游、教育、养老等消费政策引导体系。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接近60%,比上年同期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比投资高15个百分点,创近年新高。

  需求调控与供给调控兼顾。当前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渐成主流,但由于半个多世纪一直存在的结构失衡问题,供给与需求很难耦合,加之创新能力偏低,产品质量、美誉度和信誉度不高,发展型、享受型服务供给不足,跟不上消费升级步伐,造成国内消费外流。2014年保守统计,我国居民境外消费超过1万亿元。一方面,国内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这是当前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的矛盾。为此,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在重视需求管理的同时更加重视供给管理,通过国际产能合作以及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大化解过剩产能力度,主动促进市场出清;通过积极推进“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快推动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扎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支撑平台,促进高质量、多样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积极成效快速显现。以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智能电子产品为代表的新产品成倍增长,互联网信息及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前三季度,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1.4%,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自2012年首次超过二产以来,连续三年上升,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趋势明显,结构优化升级势头良好。

  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尽管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结构失衡问题依然突出,“木桶”效应明显,严重制约经济持续发展。传统总量调控难以有效引导资源流向薄弱环节和区域,导致发展不平衡、不稳定。对此,新一轮宏观调控在区间调控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定向调控,注重提高调控的针对性,实施“喷灌”、“滴灌”,注重补短板、强基础、增后劲。加大中西部铁路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今年将投入建设资金1.6万亿元;对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机构进行定向降准降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截至9月末,农户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8%,增速快于企业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占企业贷款比重为30.4%,比6月末提高0.3个百分点。

  三、以有效性适用性为准则,创新调控工具

  调控方式的转变推动调控工具创新。新一届政府致力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创新,因时因势制宜,适时适度操作,反周期不反规律,富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工具体系初步形成。

  财政政策加力增效。今年以来,受企业利润下滑、房地产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增速大幅回落,1-11月份财政收入增长5.7%,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而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大幅增加,1-11月份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7.4%,收支压力不断加大。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财政政策既要保民生、保基本,又要稳增长、调结构,还要促改革、促创新,新一届政府“巧妇善炊”,面对压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创新政策工具,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实施结构性减税。对小微企业、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和高技术企业等实施结构性减税,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去年以来,降税清费为企业减负超过4000亿元。盘活存量资金。整合专项资金、打造创新机制,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启动实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注重引导、撬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开展债务置换。为缓解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增强统筹资金使用效率,防范可能出现的财政金融风险,今年以来已下达三批合计3.2万亿元的地方债务置换额度。

  货币政策灵活适度。货币政策同样面临两难多难选择,既面临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裕和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并存的问题,又存在企业总体负债率较高与加大信贷支持的矛盾,还存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与扩大出口、稳定资本流动的压力。在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努力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丰富数量工具。为满足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避免进一步推高杠杆率和债务水平,开展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中期借贷便利(MLF)和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进一步完善价格工具。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功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在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扩大和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提高金融供给效率。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渠道,减少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的“空转”,出台存款保险制度,支持民营、中小银行发展;推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改革;取消存贷比考核,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考核方式,增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对稳增长、调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9月末,小微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5%,增速比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分别高4.2和3.7个百分点;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17.2%,比工业快11.6个百分点;住户本外币消费性贷款余额增长21.8%。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约1.5个百分点。

  四、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导向,创新调控目标

  调控目标是实施宏观调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一轮宏观调控依据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化解突出矛盾的内在要求,结合国家战略任务和目标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创新宏观调控目标。

  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条件的变化,调控目标既要考虑经济增长,又要综合考虑就业、物价和居民收入等民生指标。新一届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合理区间”的调控目标,即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与过去相比,一是由高度关注GDP转变为更加关注民生。明确提出,只要能够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同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GDP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二是由单一目标转变为多重目标。把保就业和防通胀提高到了与稳增长同等重要的地位。三是由底线目标转变为区间目标。过去我国宏观调控强调增速的底线目标,多次明确提出保“点”目标,现在,采取了类似“7%左右”的区间目标,体现了调控的灵活性。

  努力实现“双中高”。在合理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的“双中高”目标。这个目标既反映了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内在要求,又体现了动力转换与创新驱动的内在要求。为了确保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经济需要保持中高速增长。我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有条件有能力实现中高速增长。经济要迈向中高端,必须加快结构转型升级,而结构能否顺利升级、动力能否平顺转换最终取决于创新驱动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创新创造是解决新动力成长、突破要素资源环境制约以及周期性下行束缚的关键。新一届政府围绕实现“双中高”目标,紧紧扭住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努力打造新引擎、重塑新动力。

  新常态催生新目标,新动力推动新发展。我国经济顶住压力,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持续运行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新生动力加快孕育。我国GDP增速稳定在7%左右,保持中高速(现在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当于五年前增长1.5个百分点,相当于十年前增长2.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新增就业1066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实现全年目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1-11月份同比上涨1.4%;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前三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7%,继续跑赢GDP。与此同时,新兴产业、新型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成长。1-11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3个百分点;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超过30%,连续保持高增长。

  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经济工作领导、实施宏观调控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高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极大地丰富了宏观调控的理论和实践,有效地探索了转型期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规律。取得的成效举世瞩目,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宏观调控创新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在大变革、大转型、大发展的伟大时代,我们要勇往直前,聚众智、谋众识、汇众力,不断完善宏观调控“升级版”,引领我国经济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作者王保安,系国家统计局局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