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至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中国政策话语体系最热门词汇,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及昨天两会政协记者发布会中频频出现。 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今年要重点做好的八个方面工作,“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是其中之一。 报告称:“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国家想要推进改革的决心,可见一斑。而从近两天该词汇被提及的具体内容来看,已经囊括了各个方面。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 昨日,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答记者问中指出,我国当前改革侧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规划期间的一条主线,是根据整个国际经济的环境和国内经济发展阶段做出的一个重大判断、重大部署。 徐绍史认为,总体上看,我国存在众多矛盾,结构性矛盾凸显,结构性矛盾在于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供给都跟不上需求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来矫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同时,徐绍史也总结了结构性改革的理念和思路:明确的理念实际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清晰的思路实际就是我们的五大政策,“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具体任务则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之所以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在记者会上表示,进行结构性改革主要是形势所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发展的更好。 对于供给侧改革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厉以宁表示,供给侧发力主要是通过结构性改革,第一个要调整结构,要关停一些企业。厉以宁会上两次强调:“中央现在的政策是包下来,与其养亏损的企业,不如养职工。”另一个困难,厉以宁认为在于补短板,补短板必须创新,也必须在结构上做一些调整。 加大财政支持和推动农业组织创新 同时,针对粮食问题,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指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也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创新和改革,科技创新能够推出更优良的品种,降低它的生产成本、提高它的效率。”陈锡文认为,要进行农业组织创新,一家一户小规模的生产基础要怎么通过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怎么通过土地耕地流转集中去实现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效率。 陈锡文表示,此外还需要有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创新,目前一些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补贴制度、收储制度正在积极推进改革。中国由于农民人数庞大,每一户经营的耕地很少,竞争力是不够的,因此政府要用其他形式对农民的合理收益给予必要的补贴。 记者会上厉以宁用简单通俗的例子讲了调整结构有可能遇到的状况,这跟陈锡文在讲述政府要对农民给予必要补贴类似,这与财政的支持密不可分。而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专门针对财政赤字的问题作出回应,指出推进供给侧改革短时间内会增加财政的不平衡,加大财政政策的力度也会阶段性地适度增加财政赤字。 朱光耀认为,“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减税清费肯定是一个重要方面,同时简政放权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应该是更重要的内容。这些要结合在一起,推进有中国特色的供给体系改革。而减税清费在短时间内会增加财政的不平衡,所以要加大财政政策的力度,就是阶段性适度增加财政赤字;但是结构性改革从中长期而言,将增加中国经济的动能,推动中国新经济业态的发展,从长期来说则会增加财政收入,使中国经济沿着健康持续的轨道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