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一份《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联合研究报告》在北京发布。刚刚结束的发布会上,参与研究的“三方五家”,也就是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中国医改的阶段性成果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议进行了联合通报。 据介绍,从2009年到现在,中国对卫生基础设施的投资显著增加,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得到强化,在较短时间内,基本实现医疗保险的全覆盖。自付费用在卫生总费用中所占的比例下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持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深化,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更加均衡,服务的公平性和可负担性得到改善,大幅降低了儿童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以及传染病发病率,显著提高了中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 和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一样,中国的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也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癌症、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已经成为主要的健康威胁。另据研究进行的测算表明,如果不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国的卫生费用预计会从2014年的3.53亿万亿元,增加到2035年的15.805万亿元,分阶段预测的平均年增长率是8.4%。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将从2014年的5.6%上升到2035年的9%以上,其中,预计60%以上的增量卫生支出来自住院服务的增长。 报告针对中国的卫生服务提供体系提出了8项改革建议,其中第一项就是建立“以人为本的优质的一体化服务”新模式,加强基层卫生服务的核心地位。这个模式的名字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就是过去一段时间里反复提到的“分级诊疗”。国务院医改办常务副主任、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在会上介绍,医改实施以来,一直坚持将医疗卫生的重心下移、将资源配置的重点下沉,在去年也提出进一步明确做强基层医疗机构。目前,相关改革配套正在各地推进。 梁万年指出,提升基层卫生机构的能力,建立有序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尤其是就医秩序相关的政策环境,比如医保支付、价格机制和体制构建等等。分级定价,制定有差异化的支付政策以及医保支付制度,尤其是支付方式的一些倾斜,现在各地也在积极推进。 另外,在医改各环节当中,支付方式、支付方对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激励是鼓励服务提供者降低服务费用、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机制之一。人社部医保司的副司长颜清辉介绍,新医改以来,已经明确提出要在总额控制的基础上结合门诊统筹开展按人头付费,结合住院大病的保障探索按病种付费,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谈判协商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当前,人社部也正在起草相关文件,进一步推进改革。 颜清辉指出,总的考虑是要结合医保基金预算管理,全面推开医保组合控制,进一步系统推进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按床位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支付方式改革。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险的医疗服务管理,逐步对医疗机构的服务监管延伸到对医务人员的服务行为监管,全面推开医保智能监控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