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法体现出党中央对 ‘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提升。”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如是说。 党中央继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给银行业提供了施展拳脚的空间。“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是银行业积极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向记者表示。 那么,银行业应该如何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当中来?在这个过程里,应该怎样扬长避短?银行业应该怎样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及的具体要求? 以创新和科技服务“三农” 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对构建农村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金融创新无疑是一个重点。 董希淼认为,金融是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要逐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加快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作为金融创新的重要主体,银行业应当在多元化的“三农”金融体系中继续发力。 另外,科技也是促进银行业服务“三农”的重要推手。“金融科技手段能够切实消解银行业在服务‘三农’时遇到的问题。”曾刚表示。当前,成本高和风险大是摆在银行业开展“三农”相关业务面前的两只拦路虎。“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数字技术的发展无疑为银行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铺平了道路。 切实推进“三农”普惠金融 “从目前来看,我们已经在乡村振兴战略上有了比较系统的规划,未来的问题是如何把好的机制落地。”曾刚表示。他认为,未来应该继续在银行机构中推进设立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专门事业部,把专门的人力、资源集中起来,提高对“三农”业务的专业性。 在国家层面不断给予面向“三农”的普惠金融以政策支持的同时,银行业也应当不断探索推出推进相关业务的措施。 董希淼认为,银行应当围绕农业农村产业链加大支持服务力度。例如重点支持农副产品、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涉农特色产业,实现涉农产品产业化、信息化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同时,应当根据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优化产品和服务。“在信贷服务方面,优化涉农业务流程,制定专门的评级和贷款管理办法,下放涉农贷款审批权限,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董希淼举例说,“在支付结算方面,则可以研发适合农村‘散点式’分布特征的手机支付、网上支付等。” 此外,董希淼表示,应当发挥政府支持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作用,完善“三农”企业的征信服务,通过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担保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补充银行业长尾客户群体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过去,由于‘三农’的客户群体还款能力较弱,农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通常银行不愿意为他们提供服务。”董希淼解释道,“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日益加强,‘三农’客户群体也开始成为更多商业银行重点服务的对象。” 推进探索“两权”抵押贷款 “两权”抵押贷款,指的是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来进行抵押贷款。作为盘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的有效途径,和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问题的重要支撑,“两权”抵押贷款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条重要途径。 从银行业的角度而言,董希淼认为,当前银行业在推进“两权”抵押贷款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方面,现有的业务模式和产品体系难以匹配“两权”抵押贷款客户的需要,比如绩效评价、资源配置、信贷授权等方面;另一方面,针对“两权”抵押在现实操作中存在较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资产变现方面,缺乏有效的风险防控手段和工具。 针对服务模式不匹配的困境,董希淼认为,应当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差异化产品体系。“银行业应当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优化业务审批流程,提高信贷投放效率。”此外,还应该完善银行、担保、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确保金融服务的综合性和有效性。同时,面对风险的困扰,银行业则应当切实做好保障。“在建立健全抵押物处置机制和应急措施的基础上,还应当对‘两权’抵押贷款客户进行层级细分,提高风险定价能力,根据其抵押物价值和经营状况实施精细化、差异化定价。”董希淼进一步分析认为,“此外,应当探索适当的风险控制模型和手段,完善贷后/投后管理的手段,对贷款用途和收益进行有效监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