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梳理当前我国舆论监督的演变趋势及新动向 |
2009-07-02 15:42:4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gosense 阅读次数:1419
|
|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复杂的转型,出现了公众参与的热潮。中共十七大时胡锦涛特别提到了“四权”问题,报告里面再次提到加强舆论监督。回顾这几年的情况,首先随着政府信息的公开,有了一定的技术保障,舆论监督进步特别大,这是国务院做的一项很好的事情;第二个层次是调研报道,中国有这么多的资源、这么多的媒体和记者;第三层次是时评,时评最能吸纳社会各界精英。目前也确实到了舆论监督反弹的时候。舆论监督在向前发展,但过程不会很顺利。但是监督和反监督,总的来说是有利于监督者的,最高层现在态度也很明显。
今天,舆论监督已经变成了一个广泛的话语,在领导人的讲话之中、在学者的论述中、在日常的口语中都经常提到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媒体报道海量的信息,让公众知道权力如何运用,使之透明化,这种监督是最好的,它可以起到预防权力滥用的作用。第二种就是调查报道,媒体对事件做深度报道,这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监督,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监督。调查报道影响很大,但费时、费力、风险大。第三种监督形式就是媒体发表意见,刊登各种评论,对权力滥用以及相关的现象做抨击、揭露,依托报道从个案有所升华。比如汽油涨价,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时我们降价的速度很慢,但是国际石油稍微有一点涨价,国内的几大巨头包括发改委就非常配合。对此,互联网、媒体上有不少批评意见。这种现象首先由媒体报道,然后评论家发表意见,是中国目前比较流行的监督形式。 改革开放30 年,中国的媒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胡锦涛去年在人民日报的讲话中把现在的媒体分为三类:一类是传统媒体,党报党刊;第二类是都市类媒体,目前在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相当活跃;第三类就是网络媒体。传统媒体还是由官方主办,私人没有经营传统媒体的权力。但互联网的所有制是多样的,人民网的出资人中有默多克,腾讯、网易、新浪这些网络公司就不是官办的。在功能上,既然是三类媒体就不能要求做一样的事情,媒体已经从过去的国家包干逐渐走向市场了。因此就出现了世界上罕见的媒体运作体制,国家主导、管理,市场化运作。而国外媒体体制就两三种:国营、私营,还有就是公共,跟国家没关系、跟市场也没关系。有人认为中国这种体制有优点,将媒体盘活了;也有人认为有缺点,这种体制利于公共权力和市场权力寻租,是目前该领域腐败的制度根源。 在市场运作方面,不仅是中国媒体,全世界媒体都面临一个问题,报纸小报化。为了追求发行量,报纸内容“煽情、色情、血腥”,某些都市报纸看着很热闹,实际上报道内容窄化: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很多,监督功能却得不到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通常大的案件都不是媒体揭发的,而是中纪委揭发的。媒体可以批评铁道部、交通部、教育部,这是比较大的进步,但是对在职官员的监督依然比较困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