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顺应社会期盼,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进“放管服”等改革,改善营商环境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要把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应对复杂形势的重要举措,瞄准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力推改革、促开放,放宽市场准入,加强公正监管,制止乱收费乱检查等,避免对企业自主经营的不当干扰,不断缩小与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差距,使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持续迸发。加快把一些地方已经见效、便利企业的做法推向全国。尤其要在精简事项、简化流程、降低费用等方面加大力度。建立企业参与营商环境政策制定的工作机制,支持开展第三方评估,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会议决定,按照国际可比、对标世行、中国特色原则,围绕与市场主体密切相关的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获得信贷、纳税、办理破产等方面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开展中国营商环境评价,逐步在全国推开,推动出台更多优化营商环境的硬举措,让企业有切身感受,使中国继续成为中外投资发展的热土。 今年以来,国务院对优化营商环境评价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早在1月3日举行国常会就指出,要抓紧建立营商环境评价机制,逐步在全国推行。到今年6月末,总理再次强调,要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包括引入第三方评估。 在今年8月召开的全国营商环境评价现场会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上,国家发改委从衡量企业全生命周期、反映城市投资吸引力、体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三个维度,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国际可比的指标体系,并在22个城市进行了试评价。据悉,试评价的指标体系完整吸收、整体借鉴世界银行12个指标,剔除了与国情明显不符的内容,叠加符合中国国情的评价指标,总共23个。 国家发改委法规司巡视员郝雅风此前透露,从时间安排上,2018年底前,构建营商环境评价机制,在22个城市开展试评价;2019年,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部分地级市开展营商环境评价;2020年,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营商环境评价。 世界银行10月31日发布《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的排名已从去年的第78位跃升至今年的第46位,提升32位,首次进入世界前50。 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郝福满表示,中国在优化营商环境领域大步向前,体现出中国政府对培育创新和私营企业的高度重视。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以来,中国在“开办企业”和“获得电力”两个领域共取消了3项程序,如今开办企业只需要9天,与经合组织(OECD)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持平。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表示,优化投资营商环境是各国为吸引外资而竞相采取的主要手段。当前我国仍然是外商投资的沃土。各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存在广阔市场空间,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型消费市场也将为外资提供新的市场机遇。高质量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开放。为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和效果,需要将开放立足点从优惠的政策和廉价的资源,转向营商环境的优化。 “由于历史、观念、体制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部分地区营商环境不公平、不公正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比如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部分领域对民资、外资的市场准入门槛仍然较高等。”吴琦表示,优化营商环境应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三方面入手,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秩序。 其中,市场化是根本方向,要通过放宽准入限制、提高政务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优化企业服务,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吸引外资和各类高端资源要素集聚;法治化是根本保障,要构建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赋予各类资本公平竞争的机会和权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是必然趋势,要加强同国际标准和经贸规则的对接,参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主动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对国外投资者的吸引力。此外,还要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创造美丽宜居的社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