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者研讨 >> 文章页
马红漫:适时适度微调政策 分寸把控得当
2009-07-13 14:18:0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gosense 阅读次数:808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央行与银监会对当下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提出了警示。银监会网站日前刊登了纪委书记王华庆的讲话,指出信贷支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切实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并认为“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而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则在《中国金融》杂志上撰文建议,在保持货币政策总体宽松的同时,适时适度微调。
  来自金融监管部门的声音理应引起市场各方的高度关注。
  事实上,自去年12月23日央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之后,利率这一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已有半年多的时间未曾被动用。在此期间,以信贷投放为主的数量型宽松货币政策工具成为主角,市场预计今年上半年新增信贷将达到7万亿元的天量规模。而正是伴随着天量信贷投放,有关货币政策将会逐步微调的观点也越来越多。在笔者看来,如果说货币政策作用主要在于总量经济指标的话,那么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成效已基本显现,未来该政策将在保持基调不变的情况下,更加侧重于微调与预调。
  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对总量经济指标优化发挥作用,但同时却无法解决经济运行的结构性问题。对于前者,在各项保增长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市场各方对能够实现“GDP保八”的目标基本达成共识。而对于后者,侧重于宏观总量的调控政策并无助于经济结构性问题的解决,比如中小企业融资、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意愿提升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实质性破解。两者间的矛盾,恰好为货币政策调整提供了最佳时机:宏观调控总量目标的逐步实现,减轻了货币政策未来强力实施的压力,而经济结构的优化本身又非货币政策所能否发挥效力的所在。以此而言,选择适时适度地微调、预调货币政策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
  汹涌澎湃的信贷资金被投入到市场中,尽管这是实现“保增长”政策目标的必须举措,但同时也酝酿了相当大的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风险。目前全球市场普遍对未来可能到来的通货膨胀表示担忧,特别在美国大肆滥印钞票的作用下,很有可能在今年年底就将出现一波明显的物价上涨。在这一背景下,如果国内自身的流动性不仅没能及时收缩,反而同样出现货币供给泛滥的问题,极有可能会加重通货膨胀的现实压力,是为宏观经济风险。微观方面,商业银行在鼓励信贷的导向之下,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信贷的审核要求。近期所查处的一些案例表明,特别是在房产行业领域,商业银行放松信贷监管,甚至超越二套房贷款支持违规放贷的问题已较为突出。此外,还有专家推算,信贷资金中有近1.16万亿贷款资金流入了股市。由此,一旦房地产和股市等投资市场剧烈波动,就极有可能蔓延成为全面的信贷金融市场风险,这将构成对中国经济平稳复苏的威胁。
  在物价指数还处于同比负增长的情况下,市场开始普遍预期通胀产生。如此剧烈的市场变化,不利于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对此货币政策当有所作为。事实上,以货币政策的适时微调而言,如果能够对政策的分寸把控得当,则非常有可能让通胀预期消弭于襁褓之中。这是可以有相关理论依据为支撑的。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信息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大行其道,其中有关心理预期对现实经济走势的反作用,在理论上基本成熟。按照理性预期的基本观点,一个被公众所共同预测到的经济趋势往往会出现预料之外的变化,或者即便趋势能够依旧,但达不到之前预测的幅度,或者该趋势根本就未有展现。究其原因就在于,一旦经济趋势被准确预期,那么市场就会出现大量对冲行为,由此会遏制预期趋势的运行。就以当下的通胀预期为例,如果货币政策从现在开始就在宽松基调下保持实质性的观望操作,甚至开始适度收缩过剩的流动性,则不仅能减少货币供给过剩的风险,而且还可以逐步逆转市场对通货膨胀暴发的预期,最终有效避免让“通胀预期”变为“通胀恐慌”。
  或许正是基于同样的考虑,7月7日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以正回购的形式回笼资金,回笼规模达到1700亿元,并提高了相关回购利率5个基点。这极有可能是调控部门收紧货币政策的试探性操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