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四中全会:大变革时代的党建思路转型 |
2009-07-31 11:01:3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gosense 阅读次数:1699
|
|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3日会议决定于今年9月召开十七届四中全会,主要议程除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外,最引人注目的是“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从1994年9月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到2009年9月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时隔15年,中央委员会再次全面研究部署党的自身建设,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其重要动向令人关注,其成果必将影响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党的建设的具体走向。
从G8到G2:全球政经格局变动要求党政领导具备战略眼光
7月23日的政治局会议阐述的“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首先要关注的“新形势”就是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全世界都已经承认并逐步接受中国真正崛起的现实。中共需要站在执政党的位置正视、反思并适时调整其融入甚至领导全球化时代的新角色。
金融危机改变的不仅仅是全球的经济格局,全球政治大格局也在随之进行着历史性地调整。如果危机前的全球性经济问题,没有G8的参与就无法解决的话,那么现在则是缺少了中国根本就无从谈起。甚至许多海外观察家认为,现在的世界已经进入G2时代,即所谓的中美共治。
支撑上述判断道理很简单,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三,照此速度发展下去,不出三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越日本、直逼美国。经济基础的转变必然引发思维方式以及战略规划的转型,这种转型在中国政治的最高层面已经得到了诸多体现。今天,官、商、学诸界的前端人群已经开始转换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与世界了,这种审视将以有别于传统的战略型逻辑贯穿于危机以及危机之后的中国改革进程。“站在世界看中国,立足中国看世界”,正在逐渐由口号转接至中国各级部门、各个层面的操作实处。
最近一段时间的种种政经迹象表明,现在中国有关方面对西方经济短期复苏已经不抱幻想,同时,“造航母”与“世界元”的建议也反映出中方有比渡过难关以及保增长更大的企图心。正如官方学者樊纲所说,中国政府和企业目前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应对金融危机,而是在危机中寻找新的机遇,思考危机过后如何在世界市场上进一步发展。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中国的全球战略态势似乎已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的全球战略态势似乎已发生重大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中国开始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战略诉求和战略目标,不再刻意去掩饰或回避,也不再过于顾忌外部世界的杂音。与过去二十年韬光养晦的姿态相比,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转折。
它不仅表明中国政府对内外局势了然于胸,对困难、机遇和趋势有清醒的认识,而且更预示着,在已经启动的国际秩序重组的过程中,中国将不再像过去那样深藏内敛,而是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与本身实力相对称的角色。中国全球战略态势所出现的上述变化,可以从以下几种事态中看得一目了然。
其一是建造航空母舰的计划。建造航空母舰的话题已经持续多年,但中国始终没有理直气壮地表态,要么是被“中国威胁论”所吓住,要么是被自己“和平崛起”的紧箍咒所束缚。总之,中国在态度上犹疑不定,在表述上吞吞吐吐,经常是有理说不清,甚至被外界视为心里有鬼、心中有愧。
但是,最近一个时期,特别是在北京“两会”前后,中国开始“下毛毛雨”,一点一点放出“建造航母”的风声,目的是要让其他大国慢慢适应和接受。终于,国防部长梁光烈3月在北京会晤日本防卫大臣时,当面告诉他中国将建造航母,理由之一是“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在很多中国人看来,这个“理由”说得实在太牛,要比任何长篇大论的解释都更有说服力。可是,这样的话为什么过去不说?原因无他,只是因为中国当时的战略定位处于守势,顾虑重重,导致心态不够坦然。
其二是改革国际金融秩序的建议。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多次呼吁要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主张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决策权,但一直没有提出任何足以反映自身份量的具体建议,反而在人民币币值的争议中,继续被西方国家指摘和批评。
但是,到了3月份,中国政府的态度逐渐清晰,回击西方的方式更是直截了当。最具代表性的事态是,在全国人大会议结束后的记者会上,总理温家宝对美国金融体系的安全问题,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忧虑,对中国所持巨额美元国债深表担忧。这一转守为攻的态势立即见效,逼得奥巴马总统迅速作出回应,宣称美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投资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