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突破性思维探寻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
2009-07-31 11:03:1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gosense 阅读次数:1211
|
|
我们下一步经济增长的动力究竟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只要看看中国现在土地的利用效率就知道了。从天津、上海或者香港往内地走500公里,土地利用效率就下降50%,这50%的上升空间就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是通过经济进一步集聚带来更快增长的希望所在。在城市化进程当中,是大家一起城市化来得迅速,还是沿海地区率先实现城市化来得快捷?根据研究,如果把边际上增加的一亩建设用地从内地转移到沿海,所能创造的价值将呈倍数增加。土地转移的同时可以政策性捆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如此,既能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又能有效避免区域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两个重要的转折
近期,亚洲开发银行在东京召开了一次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经济危机带来的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但实际上争论的焦点关系到两个转折,因为这两个转折都是表面看起来很好,实际是不好的。这两个转折是什么呢?第一个是在城乡发展的问题上,认为剩余劳动力转移已经差不多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增长将放缓。其中主要的依据就是前几年民工工资的上涨;其次,现在农村想流动的都已经流动了,假如你现在问没有流动的人他们想不想流动,他们都说不想了。
还有一个转折是,从2003年和 2004年以后,开始出现一些内地省份的经济增长率高于沿海地区的增长率,特别是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包括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你看沿海地区,上海的增长率是最低的之一,上海上半年GDP增长5.6%,全国GDP增长水平是7.1% ——尽管随着政府刺激经济、大量信贷、拉动内需的政策效应出台,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开始强劲复苏,但是,跟其他地区相比,沿海在金融危机下的发展速度还是变慢了。这是否意味着过去让人烦恼的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逆转和得到纠正了呢(就是西部中部经济发展势头都变好,没有“冷热经济并存”),所以有人认为区域经济走向平衡的时代到了。
我们的观点很简单,我们要问一个问题,今天你看到的城乡劳动力流动的拐点,和区域经济发展平衡的拐点是在经济发展规律之下逐渐实现的吗?因为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来讲这两个拐点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实现的,随着经济发展的水平提高,这两个拐点是会到的,这是一个问题。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这个拐点是由政策人为导致的。而这个政策带来的拐点即使真的到来了,也伴随着严重的思想上和政策上的误区。
两个最重要的政策
在这里提到最重要的两个政策。第一个就是劳动力流动政策。劳动力的流动受到户籍政策或者跟户籍相关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住房等各个方面的政策限制,实际上是阻碍了劳动力的跨地区自由流动。我们最近做过研究,中国城市和城市之间经济规模差距在拉大,这主要是因为经济活动在集聚,但是,如果看城市之间的人口规模差距,则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也就是说,经济的集聚和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是矛盾的。最近大家在热议的上海居住证转户籍的政策,据统计,目前符合居住证转户籍政策的人口数量是3000人。媒体宣称上海的户籍政策放松了,放松的结果是总计有3000人有资格转上海户口。所以说,制度到底是松了还是更加的严了,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还有人说,上海这个制度主要是为了缓解上海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社保压力,政府就出来辟谣说不是这样考虑的。
还有一个是土地政策存在很大的问题。第一层次就是产权仍然不清,土地的交易受到很大限制。第二个层次的问题就是,给定目前土地产权的状态,仍然有两件事情是需要仔细考虑的。第一件事情是18亿亩耕地不能动,这件事情的科学依据在哪里?当然我们尊重政府为18亿亩耕地设定红线,毕竟保护粮食安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据调查,中国没有一个严谨的科学报告,来告诉我们为什么中国耕地的极限是18亿。我们尊重政府的“设线”,但我们依然对18亿亩而为何不是 17亿亩感到迷惑。
第二件事情是,我们尊重18亿亩耕地的红线是不能动的,那这18亿亩耕地是在上海保持,还是在黑龙江,抑或是在四川保持,这件事情也需要好好研究。现在中央的土地政策就是将18亿亩指标分解,分解到各个省,然后各个省再分解到各个市,各个市再到各个县,层层来保护耕地。保护到什么程度呢?保护到现在沿海地区如果要有新的项目要落地,没地了,实际上是没有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了。没地的结果就是导致地价上涨,地价上涨的结果导致房价上涨,再加上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导致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产业发生转移了,但这个产业转移的结果是政府政策的结果,而不是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