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保持外贸稳定增长——商务部部长陈德铭 |
2009-04-01 16:12:02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李玉梅 陈国裕 阅读次数:1430
|
|
努力保持外贸稳定增长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答本报记者问
本报记者 李玉梅 陈国裕
记者: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7年来,外贸发挥了对经济增长的重大推动作用,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陈德铭:30年来,我国外贸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1978-2008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2.56万亿美元,增长了123倍,年均增长17.4%。进出口占全球贸易的比重从1978年的0.78%提高到8%左右,全球贸易排名由32位提高到第3位。其中,出口从97.5亿美元扩大到2008年的1.4万亿美元,增长145倍,占世界比重从0.75%提高到9%左右,出口排名由全球第34位升至第2位,仅次于德国,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记者:请您简要谈谈我国外贸的发展进程?
陈德铭:我国外贸发展经历了三个台阶。一是起步阶段,从1978年到1991年。主要是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并向内地延伸。多次改革外贸体制,逐步放开外贸经营权,实行承包和自负盈亏,外贸计划体制逐步破除。外贸发展活力不断增强。1991年,我国外贸世界排名由1978年的第三十二位上升到第十五位。二是持续扩大阶段,从1992到2000年。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我国进入扩大开放新阶段。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随后实行了汇率并轨、颁布《对外贸易法》,全国开始实行统一的外贸制度。外贸排名升至全球第六。三是高速成长阶段,从2001年到现在。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进入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与之相适应,建立了符合国情与国际通行规则的外贸管理体制,修订《对外贸易法》,取消实行了五十年的外贸权审批制,实行登记备案制度。这一阶段是我国30年来对外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外贸平均增长26%,比经济增长快一倍多,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外贸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什么特点?
陈德铭:外贸在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从产品结构看,30年来,制成品出口比重从46%提高到94%,机电产品从3%提高到56%,高技术产品从不到1%提高到29%,这三个比重超过了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制成品进口比重也稳步上升,从1980年的35%提高到2008年的73%。
从市场结构看,贸易伙伴由1978年的40多个发展到220多个,发展中国家占我贸易比重从1978年的42%提高到2008年的50%。去年前5大和前10大贸易伙伴分别占我贸易总额的60%和80%,与2000年相比,都下降8个百分点以上,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明显成效。
从主体结构看,30年来,三大类型经营主体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发生重大变化,国有企业从1981年的99.5%降至2008年的24%,外资企业从 0.3%提高到55%,民营企业从0.2%提高到21%。2008年民营企业出口增速高达28%,比全国平均速度高11个百分点,成为外贸生力军。
记者:30年来,我国外贸对国民经济贡献日益增强,对全球增长贡献显著提升,这方面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陈德铭: 先说外贸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一是促进经济增长。我国外贸增速远高于GDP增速,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20%左右,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二是增加国家税收。2007年,我国关税和进口环节税7585亿元,外资企业税收9973亿元,合计占全国税收的36%。三是扩大社会就业。与外贸直接有关的就业人数达8000多万,其中60%以上属于农村转移劳动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直接拉动就业5000万人。四是保障资源供给。2007年,原油、铁矿石和氧化铝的进口,分别占国内消费的48%、52%和46%;农产品进口相当于进口土地4.9亿亩,相当于我国耕地面积的1/4。
再说外贸促进了共同发展。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10%,对全球贸易增长贡献率达12%左右,居世界前列。我们生产的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极大地增进了各国消费者福利。中国还是全球第三大进口国,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出口市场。“中国因素”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格局走向的重要变量。我们全面参与WTO谈判,在国际上树立了负责任、讲信用的大国形象。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陈德铭: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参与国际分工。这是我国外贸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我们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优势,取得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我们利用市场大、配套强等优势,通过引资发展加工贸易。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外资出口比重从零发展到57%,加工贸易比重从5%提高到50%左右。 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促进产业升级。这是我国外贸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上世纪80年代,我们抓住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遇,通过加工贸易带动了珠三角的崛起。90年代以来,抓住机电和IT产业转移的机遇,通过加工贸易拉动了长三角的加速发展。近年来,我们又抓住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外移的机遇,积极承接高端研发制造和服务外包,全面推动产业调整升级。坚持内外互动,两个市场相互促进。这是我国外贸快速发展的基础动力。实践证明,凡是在国内市场形成规模,并经过激烈竞争、出现过产能过剩的产品,都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出口能力不断增强。国内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并进而推动出口主导产业更新。我国出口主导产业就经历了由轻纺到机电,再到资金密集型产品的转变。2003年以来钢铁、汽车、船舶等行业出口平均增速都在40%以上,正在成为新的出口主导产业。
记者:当前正逢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外贸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何看待面临的形势?
陈德铭:当前,我国出口下滑已非常明显。2009年1月份进出口总额1418亿美元,同比下降29%,其中出口下降17.5%,进口下降43%。出口延续了去年11月以来的下降趋势——去年11月、12月分别下降2.2%、2.8%,受外需萎缩的影响,外贸出口面临形势更加严峻。1月份加工贸易出口下降25.4%,进口下降48.3%,这个幅度是相当大的。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外贸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发展潜力较大,我们应当充满信心,把握机遇、顺势而上,提高国际市场份额。
国际贸易仍有发展空间。尽管世界经济进入衰退,但长期看贸易增速仍将高于世界经济增速。国际制造业重心将继续东移,发达国家提供关键技术、高端产品和服务,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提供大部分工业制成品的格局将继续维持。我国还将凭借自身优势,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获得更大的贸易空间。还应该看到,我国高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还很低,汽车、软件出口都不到世界的1%,比较有优势的电子产品出口也不过占全球的5%,扩大高端产品出口还有很大潜力。我国货物出口占世界比重不到9%,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加速和发达国家经济的“服务业化”,这一比重继续提高的可能性很大。
我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强。30年来,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和进口替代能力显著增强。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国际市场份额居全球第一。我国正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并开始向研发制造基地转型。
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扩大外贸。我国部分产品主要销往国际市场,出口占销量的比重达30%以上,需要继续发展外贸。我国资源相对匮乏,耕地、水、矿产、森林、能源等平均水平都只有世界1/10-1/2,需要大量进口以满足国内需要。
记者:要保持外贸的稳定增长,当前也存在一些困难和不确定因素,比如贸易保护主义有所升温,对此,您怎么看?
陈德铭: 当前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严峻。从2002年到去年12月份,我国累计遭受贸易救济调查518起,涉案金额高达197亿美元。当前我国贸易摩擦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数量多,二是对象广,三是领域宽,四是手段多。 针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好。今后我们将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尽量避免贸易战和竞相保护的恶性循环,并主动加以化解,为我国争取最大利益。
记者:努力保持外贸的稳定增长,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陈德铭: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千方百计保持出口稳定增长,防止外需大幅回落。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基础上,按照国际惯例逐步恢复出口产品零税率。扩大外贸发展资金规模,支持重点产品出口。二是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鼓励企业开拓新兴市场。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解决贸易融资难题,进一步降低企业出口保费负担。四是重点关注受冲击大的地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做好相关服务。
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从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一是提高出口科技含量,创造自主品牌。要继续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鼓励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二是调整加工贸易政策。要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向产业链高端发展。三是积极承接国际高端制造业转移。要完善利用外资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在规范的基础上,允许外商并购内资企业。四是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要扩大建筑、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出口,促进信息、金融、文化等新兴服务出口。
增强国际视野,辩证对待外贸顺差。我国外贸顺差是国际经济失衡的组成部分,也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有关,符合世界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把扩大进口和对外投资作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着力点。研究系统的进口促进政策,扩大能源资源、技术装备进口。要推动贸易投资联动,借鉴德日经验,通过对外投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我们要完善各类投资促进政策,提高对外投资合作便利化水平,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
摘自《学习时报》2009年3月9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