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或形成资本市场“疏”比“抑”好的政策取向 |
2009-08-19 10:25:1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491
|
|
这几天中国的主要政策部门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海内外展示了一个新的政策动向:那就是政府主导的刺激经济的方案要开始从“量”转变为“质”的追求。去年年底,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是“量”的消失的“冲击”:进出口迅速滑坡,投资两位数的减少,中小企业的倒闭在某些发达城市成为一时的“风潮”,银行业出现严重的惜贷,股市和楼市严重萎靡等。在这种市场活力面临崩溃的时候,中国政府依然冲到经济舞台的最前沿,用4万亿的刺激计划和10大产业振兴方案调动起了金融资源最为集中的银行业的“放贷”积极性,给中国股市和楼市也注入了信心和勇气,于是,流失的“量”在今年第一季度开始又回来了,在周边国家“市场流动性”依然十分紧张、经济基本面还相当疲软的情况下,中国的信贷增长创出奇迹,工业产值明显回升,GDP增长率的反弹势头让人都难以相信。尤其是中国股市和楼市最近的飙升态势,简直不能想象欧美股市还在跌宕起伏的痛苦挣扎中,中国市场参与者(机构和散户的大合唱)已经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而且这种热情“诱引”着部分企业开始“不务正业”,拿着政府“扶持项目”的信贷资金,和海外热钱一起,加入到了追求由“流动性膨胀”所带来的巨大的财富效应的行列中。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者、业界人士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者开始“质疑”这种单纯的“量”的反弹,指出它的种种危害性,并建议政府尽快调整在去年经济低迷状态下所制定的“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方针。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今天中国经济的回暖即不是因为我们消费者消费规模的增加和民营资本投资积极性的上升所带来的,也不是因为我们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得我们单位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加所带来的,更不是因为欧美经济的复苏又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出口市场。所以,政府也就无法“放弃”自己目前“输血”的职责,把经济交给一个还没有形成健康“造血”机制的市场。为了尽快培育一个健康充满活力的市场,我们还是需要有足够稳定的资金给予支持。比如,要想让城镇居民安心得把储蓄转变为消费,政府还是要引导资金去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要想让广大农村人口把强烈的消费愿望转变为消费能力,还得要靠政府拿出资金,运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来扶持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还得要通过制度的建立和配套资金的扶持来保证农民在各个劳动场所中所应具备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当然,更重要的是利用合理的税收机制来提高收入再分配的能力扭转中国的消费能力是由少数两成人决定的尴尬局面。另外,要想让中国企业今后在开放的市场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不至于把创造财富的国内市场拱手相让给外国竞争者,就得需要政府花好钱,培育出能够让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也能赖以生存的“多元化”的金融市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