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风险普遍增大 |
2009-08-20 09:49:1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gosense 阅读次数:1810
|
|
地方政府的投资建设行为,都离不开投融资工具和载体,而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是最活跃、最引人注目、最值得关注的融资主体。所谓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实际上是地方政府组建的不同类型的公司,包括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政府通过划拨土地等,组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大致可以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辅之以财政补贴等作为还款保证,融入资金后重点投向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
地方政府建立投融资平台为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融资并不是新生事务,由来已久,但这些平台发挥主导作用,在近一年来有突飞猛进的发展。2009年初,央行与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实际上被地方政府视为对各种投融资平台的肯定和鼓励,也成了强化投融资平台作用的尚方宝剑。
然而,地方投融资平台已经表现出明显的风险。据安邦特约经济学家巴曙松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有3000个以上的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其中超过70%为县区级平台公司;2008年初负债总计1万多亿元,到2009年中,已迅速上升到5万亿元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巴曙松的调查发现,地方政府的很多投融资平台负债率已显著提高,有些甚至达到100%,不少投融资平台存在资本金不实、抽逃资本金、管理混乱等问题,有的地方政府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融资平台的总负债状况,不少地方的融资平台由地方政府主体借款后统一安排运用,不仅蕴含较大的道德风险,而且将来追究起来责任主体也不清晰。
不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了拿到融资,往往存在着不少“猫腻”。例如,沿海某省的政府融资平台达到400多个,有的地方投融资平台资本金不够的时候,甚至将水库评估做到数亿元之多,然后注入到公司里,负债降低后再向银行借款。还有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把平时业务没有关联的国有企业资产捆绑起来,将资产做大达到发债借钱的规模之后,再发债借钱,钱借完之后再统借统用。还有不少地方的融资平台挪用资本金,比如原来5个亿的贷款项目,政府出1亿,贷款4亿,然后规模扩大,再贷5个亿,再把政府的1亿资本金拿出来。
值得一问的是:这场游戏的下家是谁?风险会在谁的手里爆破?
显然,是银行。由于国内当前的融资主要通过银行进行,而且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融资,从趋势上看,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一旦出现,迟早转嫁到银行系统。考虑到银行是国内金融体系的主体,因此银行的风险也会引发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
实际上,地方政府背书的融资方式,在近几年的宏观调控中曾经受到抑制,政府打捆贷款、财政担保贷款等方式都被严格禁止,地方政府干预商业银行信贷的做法也在很大程度上收敛了。但在4万亿投资计划之下、在保增长第一的背景下,所有的限制烟消云散。全国都要保增长,中国的金融系统也要为此做贡献――这种大势之下,银行系统焉能例外?
一些知情人士称,在当前的信贷投放狂潮中,地方政府介入银行信贷的情况又死灰复燃。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相比,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不仅银行对于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的资本金难以监控,对资金的运用也难以监控,而且也难以全面掌握整个多方政府的总体负债状况和偿还能力。银行所主要依托的风险管理手段,或者是法律上已经缺乏足够依据的政府财政担保及承诺,或者是不能直接进入银行账户的土地收入等,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