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国信视点 >> 文章页
警惕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继续恶化
2009-08-20 09:50:4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gosense 阅读次数:1185


  虽然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大搞建设中,存在信用过度扩张的风险,但地方政府对信用扩张却是有意识的、主动进行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地方政府官员青睐的“加杠杆化”。高杠杆化――政府高额债务、企业高额透支、居民超前消费、金融机构肆意放贷,这本来是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因素,在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国家和市场普遍地被迫“去杠杆化”。不过,中国地方官员们看到另外一面。

  今年6月20日,熟悉金融与资本运作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就在首届西部金融论坛上表示,与美国大力“去杠杆化”相反,中国要走出危机,拉动内需,实现经济转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杠杆化”。理由是,目前中国的债务余额仅占到GDP的17%左右,再增加10个百分点,即3万亿左右的规模,经济是可以承受的。如果用这些资金首先把城乡居民的保障、医疗等方面的工作做好,将对经济发展后劲的增强多有裨益。同时,中国居民的信用消费目前也仅占到GDP的10%左右,企业的融资比例也不高,这都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欧美“去杠杆化”,中国“加杠杆化”,这个观点曾在国内学界流传。有学者曾在今年初指出,中国经济能否走出最坏时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于“再杠杆化”能否顺利推进。如今,黄奇帆的讲话表明,在保增长的背景下,“加杠杆化”或者“再杠杆化”的观点已得到地方官员的普遍认可。当掌握着资源与权力的地方官员开始琢磨“加杠杆化”的时候,这个问题就需要在政策层面认真对待了。

  所谓“加杠杆化”,从本质上说就是信用扩张,政府多发债、企业多借钱、银行多放贷、个人多消费。在中国的金融和市场环境下,过去全社会的信用扩张并不严重,杠杆并不高。现在提出“加杠杆化”,目的是把国内经济刺激起来,把市场信心给烘上去。

  从长期来看,中国的“加杠杆化”肯定会出现。对地方政府来说,发展经济任务繁重,而财力匮乏,也需要开辟新的财路,发债是其重要选择;对企业而言,财务杠杆运用和企业债市场建设还都处于初始阶段,在去年仍未到期的15.1万亿元人民币债券中,非金融企业债仅占8%;对消费者而言,随着超前消费观念的普及和对金融理财产品的更深涉足,杠杆率也会逐渐提高。

  但就当前而言,“加杠杆化”的政策在中国使用起来会比较危险,副作用可能很大。尤其是在大政府的中国,当地方政府普遍舞动“加杠杆化”的政策大棒时,可动员的资源是极为庞大的,信用扩张程度也将极为巨大,而由此带来的风险也是巨大的。

  需要引起警惕的是,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本来就有严重的历史问题,存在很大的债务黑洞。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到底有多少?由于地方政府债务具有隐性的特点,具体规模很难统计。一个被广泛引用的数据是,魏加宁研究员参与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地方债务课题组,几年前曾对我国各级地方债务进行过一次初步摸底。据他们的粗略统计,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至少在1万亿元以上,其中,地方基层政府(乡镇政府)负债总额在2200亿元左右,乡镇平均负债400万元。

  上述债务还只是那些明确算到地方政府账上的“桌面上的债务”,如果考虑到地方在社会保障、基建、项目投资方面所牵涉的或明或暗的债务,其规模可能更为惊人。这种情况下,由投资“大跃进”引发的杠杆扩张,对地方债务的恶化是极大的风险。

  还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地方债务扩张还伴随着两个问题:一是债务扩张支持了庞大的地方官员系统,说白了,有很多人――包括公务员队伍、很多事业单位等要靠着地方债务来吃饭;二是土地财政的发展掩盖了地方债务扩张的严重性,在房地产持续发展、土地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时,地方债务的问题还不严重,也能维持,但一旦土地财政模式遇阻,很多地方政府财政将难以为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