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向:理性推测中央下半年的宏调意图 |
2009-09-01 16:28:1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gosense 阅读次数:1054
|
|
随着经济指标回升,股市、楼市再度火爆,关于中国宏观政策转向的猜测越来越多;全球范围内,目前各国普遍采用宽松货币政策,注入市场的大量资金如何退出,日益受到关注。近日在浙江考察时,温家宝给出了他的答案。
保增长与防通胀的目标,哪个对中国更加紧迫,近期出现了很多争论。温家宝讲话意在就这一问题统一认识。他的判断很明确,中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决不能盲目乐观”。
7月的经济数据显示,国内市场投资和消费保持旺盛增长,工业增加值和发电量增幅均创今年最好水平。出口额逐月回升,但低于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内需的增长还不能完全弥补外需大幅萎缩的影响。
在温家宝看来,外需不足还将持续较长时间,目前的内需增长虽然旺盛,但高度依赖国家政策的支撑,短期内大幅度扩张还面临种种制约。他担忧一次性投入的拉动效应过后,经济有再度下滑的风险,“一些短期政策的效应逐步递减,中长期政策见效尚需时日”。
尽管表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温家宝此次讲话与此前的侧重不同。主要表现在强调培育内需的长期性措施,而非拉动增长的短期投入的规模。这表明,4万亿计划出台后,经济急剧下滑已经得到遏制,但在政府投入用尽前,市场需求如何恢复到自我持续的水平,将使中国的经济复苏面临挑战。
迄今实施的经济刺激项目中,公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资超过了一半,直接用于支持消费(如减税、增加工资、退休金、社会福利)的不超过10%,这使能源、建材等原材料的价格大幅上涨,但消费品价格受制于产能过剩,CPI持续负增长,说明消费需求仍然不足。
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在短期内能给能源、钢铁、水泥、建筑等行业带来新的需求,但是长期来看这些投资都将形成新的产能,如果不能形成有效需求,未来产能过剩的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