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者研讨 >> 文章页
牛刀:中国楼市在疯狂之中进入了滞涨的状态
2009-09-21 15:28:57 来源:凤凰网财经 作者:gosense 阅读次数:856

  没有成交量的房价上涨或者滞涨,我们称为空转。市场对于成交量急挫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没有新楼盘推出,因此成交量下降而新房存量或期房、现房存量并没有上升;一种解释是房价太高,购买力下降,因此没人买楼。
  无论哪种解释,中国楼市在疯狂之中进入了滞涨的状态,其实已经进入了泡沫破灭的前夜。继续阻止泡沫破灭,拒绝市场内在的调整,虽然能延缓泡沫破灭的时间,但不能阻止泡沫的破灭。延缓时间,不仅不能阻止泡沫的破灭,反而会对宏观经济和城市居民生活带来更大的伤害,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
  但是,由于流动性的充裕,央行发行货币过多,房价还很有力量维护一段时间的空转。市场上担心的是,如果房价继续空转,地方政府又会想办法救市,动用一切可能动用的公权,维护高房价。这个不是没有先例,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地方政府还能使出什么招?
  当然,网友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可以肯定的是,在官商勾结严重的城市,他们是不会顾及什么经济规律什么民生的,因为利益所在他们哄托高房价的热情会一如既往,但是,我们要问的是,他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够托住高房价?我认为,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了。不仅没有办法,一些省,比如河北,三年大变样的结果将是留下一片烂尾楼和烂尾工程。
  首先来看看他们惯用的高招——购房财政补贴。这一条基本行不通,很多城市的地方政府已经出现巨额欠债,一点财政收入已经朝不保夕,在实体经济不振的情况下,政府应该以减税的方式帮助企业共度时艰,然而,不仅在企业开展大规模的征税,而且想办法提高个人所得税,就连双薪也要征税了。即使这样,都不够地方政府的开支,怎么办,最后只剩下物业税才能真正增加财政收入。而开征物业税,不仅导致房价下降,还将导致地价暴跌。因为中国的房产建的太多了,多到什么程度,统计局是一本糊涂账。所以,购房财政补贴已经行不通。
  其次来看看还有什么地方性的产业政策?没有了,该给的全部给了开发商。就连开发商自有资本金比例也从35%降到了15%至20%,原来开发商的资金杠杆是两倍,一下增加到了四倍到五五倍,风险基本上都甩给了银行,什么9070政策早就不存在了,什么限外令也统统撤销了,实在看不出,还能搞出什么政策来支撑高房价。
  至于货币政策,不是地方上的事。从目前情况来看,货币政策的走向不是拼命放贷款的阶段了,但是,也不会很快回收流动性,刚好给开发商行制造了一个流动性的陷阱,把流动性的过剩当作城市居民的购买力,再最后拼一把,抢几块地王,为地方政府还可以做做贡献。即使这样,开发商也绝对不会忘记,2007年地王的悲惨结局,有几块地王能够如其所愿?
  全面的看,政府对高房价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货币政策已经尽力了,再要给政策,就是直接给现金了。就算直接给现金,也给不了多少。高房价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那么,高房价究竟还要空转多久,才会出现普遍的下降,这才是很多网友关心的问题。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就不仅仅只是楼市的问题,涉及到整个宏观经济的问题,因此,有两个节点可以关注:一个是央行回收流动性,还有一个是2010年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
  央行回收流动性,即宣布作为中国一个投机性的资本市场的中国楼市开始崩溃,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中国住宅市场开始诞生,全球各个国家的楼市发展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作为投机性的资本市场的楼市无一例不是走向崩溃,只有为民生的消费性住宅市场才是长治久安的大计。作为公有制的国家,中国把住宅市场搞成资本投机的市场,已经被历史证明是极大的错误。因此,只要央行回收流动性,中国楼市就将出现转折。
  这两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已经累计近400万无法就业,如果不正视这个问题,不去努力提高和壮大实体经济的经营能力和规模,不去努力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不去努力提高城市白领的收入水平,明年将有300万甚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所以,中国社会会作出努力,保证实体经济的好转。如果一旦出现大学毕业生大量无法就业,其根源就是中国楼市仍然在作为一个资本投机的市场在运作,大家都去炒楼,就没有中小企业的全面振兴。
  这两个原因,无论发生哪一条,都将终结高房价。高房价的恶果,已经到了极限,没有办法任其发展,所以,现在的空转不会维持很久。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