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海外观察 >> 文章页
中国展开全球战略博弈
2009-09-27 10:10:45 来源:韩国《中央日报》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978

  
  中国是一个外交强国。从帝王时代开始,中国总是将自身设定为中心,之后以此为前提对周边国家的关系进行调节。在这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经验。现在的中国在自身传统性的经验的基础之上,正在向一个世界性的超级强国迈进。对于中国而言,实现这一战略的跳板就是东亚,现在东亚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
  “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如果被问及这样的问题,那么中国的学界以及政界将会提出不尽相同的答案。前者自信地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了能够与美国相比肩的超级强国,而后者则往往会慎重表示,“至今距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十分遥远”。关于中国在即将到来的未来将会占据的地位的争论,属于“现在进行型”。但是中国政府当局以及学界还是有共同点的,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如果仔细看一下中国领导人的发言,就会发现一些具有指向性的言辞。最近,包含有共同发展、共同安全等概念的具有“双赢”意思的词语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眼前。20世纪90年代末期经常出现的诸如“霸权主义”以及“多极化”等用语现在出现的次数则较少。
  向世界强国迈进,但治国理念强调“相生”
  苏珊·史瑞克(Susn L. Shirk)教授曾经担任过美国国务院负责中国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在分析中国官方报纸《人民日报》的内容之后他同样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霸权主义”等用语出现的频率在2000年时达到最高值,而现在已经大幅度减少。相反,从1999年开始含有“共赢”意义的用语则正在迅速增加。2005年,与之前的两类用语相比,这类词语的出现频率高出4倍以上。
  中国对外关系的轴线包括强国外交、周边国家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以及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等所谓的“四条线”,并通过这些轴线统筹管理与170多个建交国家之间的关系。“强国外交”当中,中国展现出自信的新兴大国形象;在“周边国家外交”当中,中国以友好邻国的形象出现;在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当中,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形象出现;而在联合国外交当中,中国则是一个负责人的大国。中国就是像这样,以各种方式实践自身的正体性。
  中国共产党9位政治局常委们开展的“首脑亲密外交”是中国整个外交战略的主干。常委们承担不同的职责,展开海外访问。他们定期会参加的多边首脑会晤就包括有“东盟+3会议”、亚洲以及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APEC)、G20峰会等10余个之多。如果将受邀出访也包括在内,那么中国能够在一年之内轻松地与170余个建交国家的首脑完成面对面的“亲密外交”。
  “伙伴关系外交”同样也是中国在告别冷战的时代里正在重新摸索的一种外交方式。面对着以美国中心体制为主干的“重叠性军事同盟”,中国选择与各种国家建立合作关系。虽然按照国家不同所采用的名称不尽相同,中国现在已经与20多个国家建立了伙伴关系。
  东亚地区是中国超级强国外交战略的根源地
  2001年11月,当时的中国总理朱镕基在文莱举行的与东盟首脑的会晤中代表中国向东盟提出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建议。这一提案可以被视为是中国外交战略开始向东亚地区回归的信号。此前的几十年当中,面临着确保生存这一最为基本的问题的中国,其外交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具有强大力量的西方国家方面,希望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与东亚地区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外交布局当中仅仅处于从属性的地位。可以说正是基于这样的经验,中国总是在中美关系这一更大的框架内来审视以及处理与韩国或者朝鲜之间的关系。
  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这一现象开始出现变化。在国力增强的同时,作为真正的世界性强国,中国开始意识到在自身所在的地区确立主导权的必要性。随后,中国开始将东亚看成是一个地区,为了扩张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中国开始关注“东亚一体化”的进程。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16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当中提出了“与邻为善”以及“地区合作政策”。这两项政策已经与中国一直以来所强调的双边关系一起成为了对外政策当中十分重要的因素。中国开始推行“立足东亚,走向世界”的外交战略。中国已经意识到自身的强势崛起会招致一部分亚洲国家的反感,因此中国开始与美国以及日本展开合作,从而构建东亚地区内的“三强体制”。通过多样性的战略,中国希望最终实现自身的外交构想。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