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国信研究 >> 行业 >> 文章页
金融危机下的全球石油储备问题探析
2009-09-27 10:18:3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895


  伊朗石油部长日前表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工业化国家的石油储备已经达到创纪录的可以满足60天需求的标准。受此影响,最新一次的欧佩克部长级会议也做出了维持产量配额不变的决定。金融危机成就了发达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历史高位,但同时也为未来国际油价的走势埋下了伏笔。  
  金融危机创造储备良机
  石油危机孕育了国家战略石油储备。1973年至1974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期间,油价上涨了4倍,给主要工业化国家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为降低石油供应短缺或危机对经济的影响,1974年,OECD国家成立了国际能源署(IEA),规定各成员国必须建立相当于60天净进口量的战略石油储备(后来增加到90天)。
  根据国际能源组织8月12日发布的报告,截至7月底,OECD国家的原油储备已经超过了27亿桶,能够满足61天的需求,是20多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其中,美国原油商业库存自今年5月以来出现下降,已经由5月初的3.75亿桶下降至8月28日的3.43亿桶,下降了3200万桶。汽油库存未出现太大的变化。但是馏分油库存一直保持增长态势,8月底库存已经达到了1.635亿桶,较去年同期增加了3180万桶,增幅为19.4%。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