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政策将面临巨大挑战 |
2009-10-19 09:34:1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949
|
|
天量信贷成为2009年中国货币政策的关键词,在经历了半年7万亿的信贷井喷之后,坊间纷纷预期下半年信贷额度将呈现快速下滑,并进而使得货币政策急刹车在七八月间一时成为各方的集体担忧。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国庆长假期间透露9月份新增贷款为3000亿到4000亿元,加上7月和8月的新增贷款基本能够稳定在3000亿到4000亿元的区间,而决策层也正在谋划最后三个月保证月度信贷不至于急速滑落至1000亿元附近,从而确保中国经济的复苏趋势得以完全确立。现在看来,信贷急速下跌至少在近期已经不再成为主要风险,信贷“硬着陆”的可能性不存在。
除了从政策逻辑上力图保证信贷增量不至于快速萎缩,货币当局更为棘手的问题则是全球货币环境在未来的6个月到12个月即将生变。澳洲央行于10月6日启动了金融危机之后的首次升息,这也是G20国家的第一次加息,这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全球进入加息周期的时点不再遥远,宽松货币环境退出逐渐开始成为事实。与货币环境发生逆转相伴随的则是,人民币升值问题也可能成为危机之后,G20国家以“全球再平衡”为借口继续施压中国的托词。这对中国央行的考验程度,远比行政控制住信贷增量的难度要大很多。
如果在未来的两三年内,中国央行不能恰当的处理好升息、升值以及热钱等内在的关系,那么到时候国际国内将把更多的舆论压力抛向人民银行,就像2006年和2007年中国高通胀时期,无论是国内的经济学家、部分政府官员,还是国际政客、“友好”人士都必然会对央行的货币汇率政策指手画脚,而这又将进一步让中国的货币政策无所适从,再次犯错误的可能性增大。
在次贷危机之前,西方各国一直紧抱人民币升值的逻辑不放,但海啸过境之际,他们一时无暇顾及中国的汇率政策问题,使得人民币升值话题不再像前几年那样热闹,其间虽然也有盖特纳上任第三天的大放厥词,但并未成为各种峰会论坛的焦点。而一旦一切回归平静,可以确定的是,西方各国势必会整天拿“全球再平衡”说事,人民币升值几乎就可能成为“全球再平衡”的同义词,对此,我们不得不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和美元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谁必须单边升贬的逻辑。中国是第一大新兴经济体,但美国则是世界强国,美元尽管贬值压力很大,但国际货币的地位短期难撼,投资者并没有理由放弃美元利益而一味博取人民币的套利和套汇收益,或者投资中国的楼市股市,这些并不足以成为人民币单边升值的理由。而美元一旦开启升息周期,人民币也势必会随着中美利差的变化而灵活调整基准利率,人民币兑美元比价理论上应该能够稳定在某一区间,而不是出现前几年的单边无悬念的持续升值走势。
因此,对于货币当局来说,目前最紧迫的任务有两个:增强人民币交易的市场化程度,尽量不再以政策形成过于明朗的汇率预期,同时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程度,从而让人民币交易成为有规律可循的金融品种,而非过度关注单边的升贬走势,弹性适度波动才是人民币汇率的方向,这不仅有利于稳定中国的出口企业预期,同时也能为“全球再平衡”尽力所能及的努力。
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变动时机和幅度则是摆在中国央行面前另外一件不得不未雨绸缪的课题。尽管目前中国的CPI仍为负值,经济增长也不是十分稳固,但是随着美元的下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在今年整体涨幅超过50%的基础上,再上涨一倍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
届时,由成本推动和国际输入的通货膨胀或许将陡然间发生,就像本轮通胀一夜之间转为通缩一样的迅速。对于加息的抉择,历来是中国央行的软肋,不像降息那样得心应手。从2004年到2008年的那一轮货币紧缩周期,特别是2008年的最后一次提升准备金率,已经成为各方诟病中国央行的最主要案例。目前看来,当务之急是在保证流动性增速回归正常状态,M2增速稳定于17%上下的历史经验值,否则由过度流动性拉动的通胀将与国际输入性通胀叠加,到时候货币政策的执行难度将更为错综复杂。
总体来看,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汇率政策,中国央行在接下来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所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全球其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氛围,都将是全新的。因此,审时度势,未雨绸缪的做好货币政策应对就成为货币当局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