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对当前12个核心议题的最前沿反思 |
2009-11-02 15:35:0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1171
|
|
近些年来,改革进入深水区已成为学界共识,但是,具体到政治经济的深层,关于下一步的改革的路径选择却莫衷一是。当前,金融危机的挑战以及大国崛起的历史机遇使得这些问题更加焦灼地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因此,及时捕捉学术界最为活跃的思想者对于上述问题的思考或可得到一些启发。如刘国光的“不宜再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发展”,秦晖的“改革战略中的尺蠖效应”,邓聿文的“地方政府公司化的危害”,王占阳的“改革机遇也是中国改革走向成功的最后机会”,郑永年的“中国的初次分配出现结构性问题”,孙立坚的“后危机时代经济战略应如何调整”,周兆呈的“中国要从熟人社会变为信用社会”,李凡的“党内民主的推进需要创新方式手段”,章立凡的“当今两大稀缺:常识认知与历史反思”,高放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近三十年来的大变化”,黄稼辉的“文化融合助推国家崛起”,周天勇的“延长土地使用年期促进西部大开发”等,均具有一种直达现实问题的思想穿透力。
不宜再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今后的发展不宜再追求高速,而要以潜在增长速度为目标。目前我国潜在增速大约为7%—8%左右,这在中国是一个“中速”,但在世界却是一个“高速”。我们应当珍惜这个速度。不要再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为正常现象和实际追求的目标,就是说不要使经济走向V或U的右部顶端。当然,小幅的锯齿形波动W形,即紧贴围绕中速或潜在增速水平线上下摆动,是不可避免的。中国今后一段时期如能以潜在增速或中速为准来安排经济发展,就可以从容地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这样就可能得到长期的较快平稳发展,而不是大起大落,跟着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率转。(据刘国光 文)
改革战略中的“尺蠖效应”
中国历来是一个负福利国家,现在也是。中国的进步就表现在负福利的降低上,即向“零福利”渐渐靠扰,并通过二次分配不加剧社会分化。现在更多是高收入者高福利,低收入者低福利。这样的福利安排,反映的还是讨价还价权利的缺失。近年来改革政策、乃至改革战略不是没有调整,甚至可以说是调整之频繁举世罕见。但好像怎么调整都不对劲,这就是所谓的“尺蠖效应”:就像那一放一缩却只朝着一个方向移动的尺蠖,政策一“左”,老百姓的自由就减少,但福利却难以增加;政策一“右”,老百姓的福利就收缩,但自由却难以扩大。一讲“小政府”官员就推卸责任,但权力却依然难以限制;一讲“大政府”官员就扩大权力,但责任却仍旧难以追问。向右,公共资产就快速“流失”,但老百姓的私产并无多少保障;向左,老百姓的私产就受到侵犯,但公共财富仍然看守不住。(据秦晖 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