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国信视点 >> 文章页
货币困局:真实通胀境况与央行可能抉择
2009-11-02 15:35:5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1095


  学界和市场正迅速在通胀问题上达成共识。这一共识不仅助推资本市场和基础商品市场出现了一轮壮观的上升行情,还对政策面构成了压力。有学者认为,央行是在重复刺激——复苏的游戏;甚至认为,过度放松政策是在制造通胀危机。这些在中长期成立的观点,在当前却不合时宜。他们指出了货币放松的潜在风险,但却没能给出合理的替代方案。如果政策像其期望的那样,现在就开始收紧,结果显然难以想象。

  就一般物价而言,今年不会有通胀,有的只是通胀预期。当前各类市场正在通胀预期的主导下演绎。然而,似乎越来越多的人主张应该未雨绸缪,收紧银根,平衡财政预算。历史经验显示,这将有可能葬送经济复苏。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和1990年代日本衰退时期的政策教训,不应该被当前的讨论者抛在脑后。对于萧条时期而言,通胀预期的出现正是政策希望促成的结果,通胀预期有助于经济走向复苏。

  现在很多国家已经开始考虑收紧机制了,包括经济依然赢弱的日本。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应对舆论压力的一种姿态,在今年没有国家会真的转向紧缩。在全球范围内,今年经济都将在潜在水平以下运行,部分生产能力闲置。这意味着通胀不可能失去控制,大多数国家全年的平均物价涨幅将在0附近,很多国家,比如英国,物价仍在下跌。通胀预期的出现,对于打破通缩循环是及时而必要的。通胀预期能够刺激投资和消费,也会帮助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改善。

  有人相信,通胀预期一旦形成,现代金融系统,将会拾起完成自我实现。其机制可以描述为,金融市场会利用通胀预期将商品价格炒高,商品现货价格也将上涨,这意味着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的上升,工会会要求增加工资,从而通胀机制启动。经济学理论的确说过,通胀预期会自我实现。但通常也认为,这一机制不会在经济衰退时期发生。经济衰退时期,意味着有些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物价上涨很难持续。

  当然,在通胀预期的背后,确是堆积着大量的货币。钱多了,难道还不通胀吗?通胀最终还是一个货币现象,如果缺少货币扩张的配合,仅有通胀预期还不足以制造通胀,因为既定的货币量无法支撑不断走高的物价。
  现在市场担忧通胀降临,主要是看到了货币扩张或流动性充裕。在美国,基础货币增加为原来的10倍,增幅为过去50年之最,而银行准备金几乎增加了20倍。在中国,因顺差减少基础货币增速虽在下降,但信贷增速举世震惊。这是通胀预期的主要来源。

  可是,如果大多数人的收入没有增加,这意味着新增的货币,还有没有带来新增的购买力。
印钞机的开动并不会立即带来通胀。否则,按照现在全球基础货币增加的速度,通胀早已揭竿而起。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从美联储流出的钱,现在还躺在银行的账户里,并没有通过信贷扩张机制成倍地进入经济中。正如亚特兰大储备银行行长最近所说,基础货币变成的银行超额准备金,并不具备制造通胀的能力。即便在大萧条时期,商业银行里的超额准备金在很多时候都是充裕的。正因如此,美联储停止了购买国债,并对市场是否缺钱争论不休。

  银行把钱留在金库里,是因为感觉到风险很大,需要准备应对不时之需。尽管美国基础货币成倍增加,但今年5月份,美国M2广义货币供应量较上年同期只增加了大约9%。这是信贷市场收缩导致货币乘数下降的结果。

  中国信贷放松的机制与美国大不相同。我们的基础货币增速甚至在下降,但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却增加很快。统计显示,物价与广义货币量增速的联系要比基础货币增速更为紧密。从这点来看,中国的通胀应该会先于美国起来。

  现在很多人担忧美国国债膨胀带来的全球通胀风险。但只要国债市场运转正常,美国财政部就不需要通过美联储大规模融资,美国的通胀很可能是长期而温和的。未来全球的通胀路径可能是,宽松程度超过美国的中国政策将拉动经济率先复苏,同时物价也率先上涨,此外,中国需求的增加也会抬升基础商品价格,并带动全球物价上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