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副行长易纲:过去5个月信贷整体“利大于弊” |
2009-04-25 20:53:28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易纲 阅读次数:1131
|
|
根据央行统计,一季度我国新增贷款达4.58万亿元,同比多增3.25万亿元,信贷的放量增长创历史之最。据《财经网》报道,央行副行长易纲大行信贷政策吹风会上称,过去5个月信贷整体“利大于弊”,不会出台硬性的规模控制,希望银行下一步信贷投放平稳理性。但“利大于弊”,这种投放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作用及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而言,究竟是“稳定器”还是“放大器”,还需时间检验,现在尚无法盖棺定论。 易纲认为,2008年9月以来,世界经济遭受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投资增速加快,工业生产增长企稳,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形势比预料的好。 “特别是与国外金融市场相比,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十分充裕,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企业资金状况进一步好转,社会信心得到提振,市场预期得到改善。”易纲说。 去年四季度以来,央行通过不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适当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以及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等手段,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截至今年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5.5%,为1996年11月以来最高水平。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17%,恢复到2008年6月前的水平。贷款余额增长29.8%,为1994年以来最高水平。 对此,易纲指出,票据融资业务的发展对弥补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融资不足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有助于这些企业以低于贷款利率的成本获得资金。项目投资类中长期贷款通过主要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它的快速增长,有利于当前国家投资的较快增长。 针对市场关于信贷过快增长的一些担忧,易纲认为,总体而言,金融危机情况下的货币信贷较快增长是利大于弊的。“一是基本打掉了通货紧缩预期。二是有利于稳定资产市场,近期股指涨幅较大,房地产市场上房价、交易量、交易额也出现回稳迹象。三是加速了企业存货周期的调整。如果企业尽快结束去库存化行为,使存货进入正常状态,将有利于恢复生产,促进经济周期的调整。四是增强了公众对于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信心。”易纲说。 对于下一阶段的货币信贷政策走势,易纲指出,央行将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坚定不移地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引导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和信贷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继续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增加信贷投放。合理安排公开市场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继续保持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维持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进一步观察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和政策效应,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二是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支持经济发展的质量。保证符合条件的中央投资项目的配套贷款及时落实到位,认真做好“三农”、中小企业、就业、助学、灾后重建等改善民生类信贷支持工作,大力发展消费信贷,落实好房地产信贷政策,加大对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和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同时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三是引导商业银行优化绩效考核机制,促进信贷均衡投放。稳定市场预期,积极引导商业银行树立正确经营理念,科学制定绩效考核体系,防止过分追求短期利润而影响长期稳健经营。 四是研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努力提高金融机构风险定价能力和水平。密切关注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继续按照主动、可控和渐进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积极推动外汇市场发展,丰富汇率风险管理工具。 五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机构竞争力和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深化国有金融机构改革。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鼓励创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工具和金融产品。发展多层次直接融资体系,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稳步推进和创新资产证券化。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