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圳之间日益模糊的“分界线” |
2009-11-12 09:00:55 来源:英国《金融地报》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726
|
|
香港回归已有12年时间,但其作为特别行政区的地位意味着,香港仍保留着对进出中国内地的边境管制。 然而,穿过这条边境的大量旅客显示出,香港与中国内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已变得多么密切,尤其是与临近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联系。 与连接美国圣地亚哥和墨西哥蒂华纳的圣伊西德罗出入境口岸一样,连接香港和深圳的罗湖口岸是全球最繁忙的边境口岸之一。 2008年,香港政府的数据显示,通过罗湖口岸离境的香港居民超过3700万人次。入境人数受到更多限制;当年,经此抵达香港的内地居民总数为1680万人次。一旦抵达罗湖(通常乘坐地铁,每5至8分钟一趟),香港居民就要徒步通过口岸。 罗湖是香港和内地之间的6个陆上边境口岸之一。另一个主要口岸位于落马洲,这是唯一一个全天24小时工作的口岸,旅客可以乘坐地铁、公交或汽车抵达。 很多渡船也在利用香港和深圳之间的水域。对于珠海、中山等珠江西岸的目的地而言,乘坐这种双体船仍是最快地选择。 香港和内地之间还有直达列车服务,香港至广东省会广州用时1小时50分钟,每天12班,途中经停制造基地东莞。 “我还记得罗湖口岸的牲畜通行口岸,当时要颠簸5个小时才能抵达东莞,”诺曼·程(音)说道,近20年来,他一直往返于香港和内地之间,照料他家在内地建起的摩托车头盔厂,“如今,门到门也只要两个半小时,这是个巨大的进步。” 香港和内地之间的人流量日益增加,反映出珠江三角洲已崛起成为“世界工厂”。 1980年至200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实际GDP平均增幅超过16%,远远高于整个中国内地9.8%的增速。迈克尔·恩赖特和伊迪斯·斯科特在其为香港政府编制的报告《大珠江三角洲》中写道,该地区一直是“全球增长最快大型经济体的增长最快省份的增长最快地区”。 当然,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强大制造业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香港。上世纪80个代和90年代,来自香港的商人开始将资金、技术和设施投入该地区,以利用内地经济改革的契机。 为了鼓励这种流入,中国政府将首批经济特区中的两个设在了香港附近:深圳和珠海。 受到严格控制的边境迅速放开限制。此后,跨境合作一直非常成功。 香港企业不仅在珠江三角洲拥有许多工厂,还将其管理、物流和金融领域的专业技能传授给该地区各式各样的企业。 专业顾问定期往返于两地,与之同行的还有工厂所有者、卡车司机以及购物者。 尽管日益放缓的国外需求影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出口驱动型经济,但与香港日益紧密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 今年,香港政府在罗湖口岸设置了10条快速入境通道。光学扫描仪可以扫描并处理智能身份证,旅客在8秒钟内即可通关。 一个规模更大的项目即将开工,那就是连接香澳门和珠海的大桥。该项目将于明年开工建设,道路连接将于2016年左右完成后,届时横跨三角洲入海口仅需30分钟的车程。 香港与内地的边境肯定已不再是30年前中国刚刚开放时的样子了。 它分隔的不再是两个差异巨大的世界。然而,随着两地的分界线日渐模糊,我们很容易忘记这是一条真正的边界。 美国商人约翰·苏潘表示:“人们认为,这是同一个国家,边境没有意义。”苏潘曾有3年时间频繁往返于香港和深圳,直到今年才回到美国。“但要像对待其他任何一道国际边境一样来对待它,并确保你的所有证明文件都准备妥当。否则,你就无法通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