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海外观察 >> 文章页
民企“走出去”应上升为国家战略
2009-11-17 10:07:36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850


  11日刊出多年入福布斯富豪榜的中国民营企业家楼忠福的文章认为,近年来,在中国一些沿海地区,民营企业已成为“走出去”的主体。民企走出去不应只是企业个体行为,还应成为中国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的应有之义,应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唯如此,方能推动经济更持续的发展。
  
  文章摘编如下:
  
  近年来,在中国一些沿海地区,民营企业已成为“走出去”的主体,浙江、福建、江苏和山东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额分别占各省的97%、70%、65%和53%。其中,仅笔者所在的浙江省,已核准在境外投资的机构达2980家。
  依笔者之浅见,中国民企走出去不应只是企业的个体行为,还应成为中国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的应有之义,应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唯如此,方能推动经济更持续的发展。
  然则近一两年,中国民营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时,遇到越来越大的阻力,一方面来自国际政治,一方面则在于国内的相关政策。
  最缺人才和金融政策
  目前鼓励“走出去”的规划、政策相对宽泛,操作性不强,审批限制多,在财务税收方面也少有像对待外资那样的鼓励政策。
  发达国家的政府服务意识非常强,每次政府总理或者部长等出访,都会带领一个庞大的企业家代表团,与到访国家进行商业谈判、签单合作,而政府则成为合作的见证人,并在需要时充当公关角色。二战以来,美国制定并实施了一套走出去的组合拳,民企走出去有国家战略和意志的支持。如今看来,这是很有远见的。这些来自国际社会的有益经验都值得中国借鉴。
  反观中国现状,则有不少国际化人力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每年都有很多涉外人员退休。而在其它国家,不少退休的外事人员又被企业返聘,在国际市场问题上给予企业一些建议。中国应该有相关政策鼓励这些人才进入民企,为民企走出去出谋划策。
  另外,对刚刚走出国门的企业来说,初到一个全新的市场环境,资信的建立需要时间,从当地获得资金难度相当大,资金障碍成为关系到“走出去”企业能否在异国继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非洲等国家,中国的银行在当地网点很少,服务业单一,很多中国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不得不进行现金交易。
  笔者所在的跨国工程承包行业,就存在十分现实的问题:一是民营企业难以承建国家对外优惠贷款项目;二是金融政策配套支持力度不够。进出口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筹资成本高,影响到对“走出去”项目的支持。建议有关部门补充进出口银行的资本金,以增强进出口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为“走出去”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设立专门领导机构
  从国际经验看,一些制造业大国如德国,货物贸易顺差规模较大,但国际收支平衡比较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大量的对外投资,消化了大量货物贸易的顺差。中国要继续促进收支平衡,必须大力推动企业走出去,加快《海外投资法》和《海外投资保险法》的制定,使海外投资能够建立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基础上。
  笔者还建议,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对经济全球化下的大国战略进行评估,包括高技术、电信、石油、煤炭、钢铁、金融等产业的国际化竞争等,依此来制定支持民企走出去的政策,使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同时,政府应进一步研究财政税收、金融外管、工商海关等配套政策措施,建立企业“走出去”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对国家鼓励的对外投资项目、国别,取消可有可无的审批程序。在国家层面,设立企业“走出去”的专项领导机构,结合未来的“十二五规划”制定民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规划。
  如前文所述,已经或准备“走出去”的中国民营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文化差异、劳资差异、管理差异、技术差异带来的不适应与被动,这需要政府从战略层面采取适当的方式,迅速缩小其管理能力和整合能力的差距,从而提高它们“走出去”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