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峰会议题可以“更大胆” |
2009-11-17 10:08:01 来源:美国《华盛顿邮报》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846
|
|
奥巴马总统下周与中国领导人会面时,很可能会探讨两国关系中一些引人注目的熟悉话题:全球经济、货币和贸易争端、碳排放及哥本哈根峰会,当然还有台湾问题。 上述议题无疑很重要,但都缺乏新意。坦率地说,如果想让这两个庞大经济体实现联合,需要一种更为大胆的态度。年贸易额惊人,贷款和投资数额巨大,融合程度在20年间不断加强——这些因素让两个国家都发生了变化。去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互相依赖越发增强。以往那样的峰会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中美领导人或许应该讨论以下问题: 首先,建立联合央行的时机已经成熟。此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从某些角度看,进程已经启动。贷款和资本流动削弱了美联储单方面确定利率和货币政策的能力。中美联合央行应该决定利率和货币盯住政策。美联储主席和有投票权的管理委员会成员应该与中国人民银行的负责人并肩议事。 这个联合委员会对中国的重要性超过美国。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市场,人民币盯住美元,美元的波动决定了中国巨额美元储备升值还是贬值。因此,参与决定美国的货币和利率政策将给中国带来好处。 下一个议题是:在知识产权问题上放弃要求。美国花费了过多时间与中国侵犯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的行为展开无望取胜的斗争。然而,取得成功的在华美国企业意识到,如果试图保护知识产权,就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在研发新产品方面再投资。中国企业善于模仿,但不善于创新。 第三个议题是:让中国人更多地进入美国市场。中国越来越富裕,人民币越来越强势,所以中国想购要更多的东西,尤其是在美国购买。但是,每当中国企业想要收购3Com等技术公司或者优尼科等资源公司时,就会遭遇美国关于“两用”技术的规定或其他国家安全障碍的封堵。 如果想收回美国流到中国的大量资金,办法之一恰恰是把美国资产卖给中国。此类投资会让中国更紧密地与美国联系在一起。华盛顿审批协议的繁复条件应该缩减为具体的军事技术;如果不在此列,就应该让中国随意购买。 第四个议题是环保。美中两国是全世界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如果这两个国家不携手合作,全球减排工作就不会成功。中国要求美国为在华美国企业的排放行为承担责任,美国则要求中国减少煤炭使用量。 鉴于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让我们不要再提公报和双边协议,而是着手制定真正意义上的共同气候政策。该政策的内容应该包括定期会晤和两国共同确立的年度目标。两国必须协调政策和行动,包括随时间调整的排放目标。想想看,如果把两国的人力物力结合在一起,将会取得多么惊人的成就。 最后一点是放弃旧有的军事心态。日本和台湾把自身的未来与中国捆绑在了—起,从而使美国第七舰队的存在与美国在柏林墙倒塌后驻军德国一样成为时代错误。奥巴马和胡锦涛应该一致认定日本可以保护自己,台湾远不再是冷战期间的那个爆发点,而是正日益变得与香港相似——自治,独具特色,更加开放,但无法脱离与北京的关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