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出口”与“抗压力”应顺势而动 |
2009-11-17 16:22:3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961
|
|
受益于出口复苏和下半年欧美销售旺季到来的季节性因素,中国外贸出口的形势已出现好转——刚刚结束的秋季广交会的成交金额比今年春交会增加了16%;不过,相比去年的秋交会却有所萎缩。这表明,出口复苏的进程仍是比较缓慢和不稳固的。
令市场颇为关注的是,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本届广交会上对于人民币汇率的表态。陈德铭表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相关经济政策和人民币汇率会继续保持基本稳定,给企业经营创造稳定的预期。”相关调查也显示,虽然出口已有所好转,很多外贸企业还是把人民币汇率问题列为了“第一危险”因素。可以看出,外贸主管部门和出口企业都希望人民币汇率能够保持稳定,汇率已被视为保证今后出口形势继续好转的关键性因素。 在中国的决策者看来,“保出口”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每年增速高达20%-30%的出口部门,就成为了中国实现GDP和快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引擎。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出口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众多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命运和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的就业。
因而,无论是出口退税政策还是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商务部作为外贸领域的主管部门,其运用各种政策来“保出口”的态度是很明确的。
问题是,在现阶段以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来“保出口”,虽是出于好心,但政策的效果却是得不偿失的,甚至可能会酿成大错。政府因“保出口”而维持低估的人民币汇率,会“挟持”整体的宏观调控政策。
现阶段国内经济的情况是,民众的通胀预期已经很浓厚,通胀风险也开始显现——截至9月末,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增速都已连续数月处于近十几年来的纪录高位;考虑到明年高速增长的投资将继续带动银行贷款的大规模投放,货币25%以上高速增长的态势近期很难改变。9月份,CPI环比已连续两月上涨,PPI环比更是连续六个月上涨,预期同比CPI和PPI均有望在四季度由负转正,使国内通胀迎来比较明显的拐点。 通胀压力的逐渐显现,需要央行尽早采取实质性的货币紧缩政策,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或是像澳大利亚央行一样连续提高基准利率。只有这样,央行控制通胀的决心才能被市场所相信,通胀预期才能由此得以缓解,资金运用成本的提高也会直接对商品价格施压。不过现实情况却是,受制于人民币汇率目前“软盯住”美元的状况,中国并不具备太多的加息空间。
这是因为,根据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理论,在资本跨境进出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人民币事实上盯住美元的状况,意味着中国央行要部分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这种环境下,如果央行加息,国外热钱就会因为较高的利率而大举流入中国,这反而会使得货币流动性进一步宽松,从而给加息的成效带来冲击。也就是说,在美联储保持低利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已成为央行加息的前提条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