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进退需要辩证视野 |
2009-11-20 09:02:5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523
|
|
话题缘起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中央政府果断出台4万亿元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目前,政策效应初步显现,经济复苏迹象明显。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4万亿元投资对民营经济有挤出效应”的质疑,又恰逢国企主导山西煤炭重组,国内钢铁、航空、房地产、金融、高速公路、公交等行业相继出现国企兼并、整合的个案,一时间,“国进民退”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对于“国进民退”的指责纷纷见诸媒体。究竟如何看我国的救市计划?4万亿元投资有没有“挤出效应”?怎么看我国局部地区和行业出现的国企兼并重组?这确实是需要我们理性分析的大是大非问题。 近来,部分钢铁企业整合以及山西、内蒙古等地煤炭产业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引起较多关注。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点基本认识。第一,当时提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时候,说的就是“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怎样一方面使得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力量,同时又能够保证政府能够有效处理市场失衡、失灵问题,化解影响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矛盾?一是,国有企业的发展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力量,不能用国有企业替代市场力量。二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前提,国有企业是政府在总体上引导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我们要在这两个原则下考虑国企的战略性转移和有进有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