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十二五”规划“富民”任务值得期待 |
2009-11-24 13:43:44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896
|
|
中国有编制五年规划的传统,“十一五”规划再过一年就要结束,“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已提上日程。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近日就透露,在“十二五”规划的发展思路中,要把社会发展摆在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民生为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差距,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以杨伟民的身份,他对“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的看法应代表了发改委的意见。而作为规划的编制部门,发改委的意见其实也就是国家的意见。事实上,早先有消息说,在“十二五”规划里将首重“民富”,将过去的“国强民富”改变为“民富国强”。所以,倘若如此,我觉得,“十二五”规划可能开创中国执政思路的一个大转变,值得我们期待。 实际上,这次的五年规划有别于过去的五年规划。首先,这是新中国60年后的再出发。我们刚刚隆重庆祝了新中国60岁生日,“再出发”当然意味跟过去有着不一样的内容和风貌;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此次金融危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考命题需要我们去回答;再次,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中国人均GDP2008年首次突破30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就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因此,这也需要我们在编制规划时有不同的思路。 基于这几方面的考虑,我认为,作为未来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总纲与目标,“十二五”规划应明确把“富民”确立为民生工作的总目标,围绕着“富民”来制定、部署和实施政策与措施。 在民富与国强的关系上,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国”在“民”之先,这在一定时期是有必要的。但从两者的逻辑关系看,民乃国之本,民富而后才能国强,而不是相反。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告诉我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即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只有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 从实际来看,改革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年均9.7%,人均GDP从1978年的200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200美元,这意味着我们已经有了解决“富民”问题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最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消费和内需的不足,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等,都与“富民”问题未解决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此,如果说过去的11个五年计划或规划中,政策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即“强国”领域内),那么,从“十二五”规划后,政策的着力点就必须转向,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新思路和战略。 要做到富民,自然首先应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大。除此之外,当前应着力解决分配方式的不合理问题。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而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未同步提升,症结就在于蛋糕的分配不合理。经济发展成果的最大受益者不是普通群众,而是政府及其与公权力有关联的利益群体,以及资本利益集团和垄断国企的经理层与员工等,普通百姓在这块大蛋糕中只分得很少的一部分。虽然此种财富的分配和支出方式有某种历史的客观因素,但时间一长,难免会形成一种利益惯性,改起来很难。所以,需要我们在思想观念和政策目标上,把“富民”作为一个明确的任务而提出来。目标和任务明确,政策才能明确并跟进。为此,有必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制定一个长期提高国家福利的战略规划,从而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福利国家打下基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