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海外观察 >> 文章页
中日企业不妨携手走向海外
2009-11-24 13:54:20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1028


  中国人很早就有“周游列国”、“下西洋”的传统。继餐饮、功夫走出国门后,中国的资本也要“走出去”了。不过,作为一个后起之秀,中国还需要关注、学习各国,联合各国,才能真正“走出去”。这里尤其应关注日本。
  所谓关注有两方面,一是借鉴其经验教训,二是加大合作力度。上世纪,日本企业也在海外投资中遇到阻碍,却凭借“三大准备”在对外投资中占据主动,这尤其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一是制度准备。众所周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并不顺利,海外并购少有成功案例。特别是2005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公司受阻、2009年中国铝业投资力拓失败,都在重视判例的英美法系造成影响。这其实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海外对中国企业的意图及制度概念还缺乏了解及“信任”,存在制度“磨合”和具体操作的问题。
  日本则准备充分,近代以来就与欧美保持通商,制度相容性较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日本更极力调整国策、制度适应“走出去”的需要,并以日美关系为杠杆,带动与整个西方社会关系的发展。当时,美国在国内贸易纠纷中判日企战胜美企,且替日本说服西欧支持日本“入关”。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利用美国这个资源,日本提供了借鉴的对象。
  二是技术准备。中国企业在产品、人力、物力及财力上都有相当准备,但真要“走出去”,就发现缺少“核心竞争力”,技术、专利多在别人手中;而日本战后20年,就创立了索尼、丰田等诸多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为日本企业“走出去”奠定了基础。
  三是人才准备。中国人多,但一“走出去”,就会发现,中低层人才多,高层人才少;官僚类人才多,管理类人才少;事务人才多,技术人才少。而日本的官本位制度在战后就基本被打破了,人才分流已经成型,按照社会化大生产格局培养人才,与今天中国的情况略有差异。
  从目前来看,美英等国企业在“走出去”方面的相互借鉴、协作比中日做得好。最近日本民主党上台,不断谈论“东亚共同体”,这个整合是否能够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深化,与中日经贸合作中的资源最佳配置相映成辉,还有待观察。
  不过,中国不仅有广阔的国土资源、丰厚的人力储备及巨额外汇储备,而且拥有最具潜力的大市场;日本则不仅具有一流的技术实力,而且具有营造国际综合网络的经验与可持续发展的心得。二者相得益彰,可望形成一流的核心竞争力,构筑东亚企业的跨国经营模式。
  因此,两个“走出去”走得不尽如人意的东亚邻居,如果各自的企业能互相搀扶着向前走,肯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东亚共同体”的建设才能迈出实际的一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