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宏观经济课题组:经济第二次探底或不可避免 |
2009-12-03 11:02:2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dulei 阅读次数:815
|
|
通过对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展望,我们可以更进一层来研究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更深层次问题。 宏观经济步入“进退两难”的局面 所谓“进退两难”局面是指,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将步入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的关键阶段,其所具有的“政策主导性”、“结构不平衡性”、“动力不稳定性”、“增长要素缺少互动性”及“总体发展方向的易变性”等特点蕴含着两大方面的冲突:一方面,刺激政策的持续或进一步放大很可能带来短期的快速回升和经济过热,这也可能使政策主导性反弹压制市场复苏力量的培育,未来投资驱动增长模式的内在矛盾越来越激化,结构恶化、产能过剩将进一步恶化,从而导致宏观经济在中期的不可持续,甚至出现在中期的“第二次探底”;另一方面,简单采取退出政策将使政策刺激性需求急剧萎缩,刚刚启动的局部、还没有形成自我循环的市场动力机制夭折,宏观经济在短期内出现“第二次探底”。因此中国经济2010年所处的状况是,选择单一的“进取”或“退出”,在本质上只是选择在短期出现“第二次探底”,还是在中期出现的“第二次探底”。 导致此局面的核心不仅在于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处于“政策刺激性反弹阶段”向“市场需求反弹阶段”全面过渡的阶段,更重要在于中国宏观经济内在的结构刚性和内生的深层次矛盾:第一,目前中央与地方的分权体系、国有经济的利润分配体系及各职能部门的权力本位使中国宏观经济存在内生的“投资饥渴症”和“投资膨胀倾向”,这往往导致出现“过度救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将利用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来掩盖问题,进一步利用投资使中国宏观经济内在矛盾在延迟中被放大。因此,在内在矛盾没有解决的前提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只是选择在短期出现“第二次探底”,还是在中期出现“第二次探底。第二,目前宏观经济结构刚性与社会结构的脆弱性一方面使宏观调控可选的方法十分单一,另一方面又使这种单一选择只能严重依赖政府,从而使大家期望的均衡局面难以出现。 “两难决策”多领域同时集中凸现 目前宏观经济“进退两难”的局面还体现在其他很多方面: 1.重化工业主导的经济复苏与结构调整力度加强之间的冲突。中国宏观经济在2008年第三季度深度下滑的核心原因就是在出口和房地产市场逆转的引领下,重化工业受到重创。因此,政府救助计划中很重要的着眼点在于这些行业的救助。而2009年经济反弹最为迅猛的也是重化工业。但这种复苏似乎与我们结构调整方向,与中国所确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一致。 2.无就业复苏与增加就业的刺激方案之间的困境。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力度很大,其核心原因就是中国出现了高达3600万左右的非农失业人口,使失业率达到9%以上,从而使中国脆弱的社会结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增加就业、安置失业成为了中国宏观与社会救助的核心。但目前整体的投资以基础建设为主体、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体,这使得经济反弹力度很大,但就业的增长却与之不匹配。因此,调整刺激方案以平衡宏观复苏与社会稳定的必要性就越来越大。 3.进一步出口刺激、出口快速回升与不平衡调整之间的冲突。目前中国经济下滑的一个核心因素就是出口下滑。但在2010年中国决策者将面临一个矛盾心态,那就是刺激出口,使出口迅猛回升就会带来中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复苏,但这却使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又回到老路。 4.房地产作为民生产业与作为经济支柱产业之间的冲突。作为民生产业的房地产,政府希望广大居民能够具有相应的购买力,因此不希望房地产价格上涨;而最为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政府希望在价格合理回升中提高投资和销售,从而带动宏观经济运转,由此产生了政府在调控房地产市场上的矛盾心态。 5.作为地方政府核心财源的房地产土地与作为中央政府农业基础的土地之间的冲突。地方政府希望在土地价格快速上涨中大量投入土地,使地方土地出让金和相关房地产收入大幅度增长;而中央政府却希望城市化进程不能过度减少农用耕地,平衡房地产发展与农业之间的关系,由此产生在调控土地市场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冲突。 6.结构调整进程中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之间的冲突。结构调整有两种方式:一是增量的结构控制;二是存量的调整。一般而言目前新上的项目都是技术水平较高、有市场的项目,而存量大部分是技术水平较低、利润较差的行业。因此,减存量是解决结构问题的一个核心途径,但减存量将带来大量的遗留问题,难度很大。同时,增量可以通过控土地、控信贷和控项目审批等途径实施。这由此产生了结构调整中可实施的路径与效果之间的冲突。 7.汇率政策调整中两难选择。这种两难选择在2003-2007年大量存在,其核心就是作为贸易战略的汇率政策与作为金融战略的汇率政策存在矛盾;作为热钱治理的汇率政策与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汇率政策存在矛盾。2010年这些矛盾将重新出现。 8.被中长期投资项目和地方政府“双重绑架”的货币政策如何在数量退出与价格退出上选择。这种两难选择集中体现在,如果继续货币数量性的收缩将导致很多中长期项目的后续资金缺乏,从而导致大量的烂尾工程;而进行价格性货币政策的收缩,将直接成为诱发热钱涌入、导致货币政策失灵的风险。 9.战略调整问题在短期战术层面进行独立实施带来的“长”与“短”之间的冲突。这集中体现在结构调整在本质上是一个顺应经济发展阶段而进行的政府主导性战略工程,它不是宏观调控年度的核心内容,不能把它处理为短期战术性的行动,从而导致年年结构性调整,但年年重新出现结构性问题。 可能面临多目标约束下的“政策有效组合困境”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存在多元化的取向,“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促民生”、“管预期”等多重目标成为2010年宏观调控的任务。但这种目标设定违反了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基本原理——“匹配性原则”:一是政策的目标不要多于政策工具的目标;二是政策实施时必须要将工具与其最有效率的目标相匹配。这集中体现在:第一,目前五大目标的数量远远多于我们可以使用的政策数量;第二,很多目标是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无法达到的;第三,很多目标之间存在很大的冲突,很难达成一致的契合。 因此,要走出目前这种“政策有效组合困境”,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政策调整: 第一,重新审视目前的各种目标,减少宏观经济调控最终目标的数量,部分目标必须弱化,部分目标必须舍弃。具体体现在,1)可以弱化通货膨胀目标,使之成为中间性、从属性的目标,因为2010年通货膨胀不会出现,资产价格泡沫才是核心;2)强化“扩内需”,特别是“扩消费”的目标,因为培育市场性自发需求是2010年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3)将“调结构”放在战略层面,成为中国中长期规划的核心内容,而不能列入短期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以避免“长期问题、战略问题短期化实施”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宏观调控应当体现中长期战略规划的意图,例如利用“扩内需”来促进“结构调整” 第二,注重政策工具与目标的匹配性。其体现的核心原则就是:首先,中长期政策与中长期目标相匹配,例如改革与利益结构调整相匹配;产业规划与结构调整相匹配、社会工程建设与社会规划相匹配,切忌“长期问题、短期实施”。 其次,注重政策工具的性质,把握问题的核心根源。这集中体现在结构性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不能将产能过剩绝对化,中国广泛存在的周期性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将因为外部需求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又如,依靠单纯的行政管理和计划调整方式无法实施动态调整,产能过剩问题的治理必须从行政体制自身的层面来寻找问题,地方政府与地方行政利益格局不改变,不形成有效的“有进有退”、“有生有死”的竞争淘汰机制,不改变政绩观,不建设保证落后企业和落后产能退出的社会保障体系,不破除政府采购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就不能真正达到产能均衡发展的目标;另外,产业升级不能用计划经济的理念或搞运动的模式来强制推行。供给升级必须与需求升级相匹配,产品结构转变必须与相对价格结构和利润分布相结合。政府可以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进程中出现市场失灵的地方找到用武之地,但不是完全主导;最后,调结构必须注意顺序,其战略顺序一般体现为“利益结构调整→需求结构调整→价格结构与价格形成机制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政府主导型结构调整也必须注重其间蕴含的逻辑。
|
|
|